创意能教吗?
——创意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栏目:前沿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2008年的盛夏之夜,鸟巢中,那个曾经梦幻般徐徐升空的五环,含蓄而高调,轻盈而厚重,升腾起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时代倩影,承载的是13亿中国人向世界展示和证明自我的无限渴望,落实甚至纠正的是无数异邦对这个印象中的中国曾经有过的无限想象……

  而这一切,靠的是一个绝妙的idea。

  在这个无处不需要用创意来实现精彩,在这个创意已成为无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的时代里,创意不仅仅是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更是人们渴望获得的能力。然而,创意能教吗?在日前“美的教育教育的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艺术教育微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肖向荣以亲历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感悟,提出了这个无数从事艺术教育者都会有的追问。

  >>创意的力量很重,实现起来却可以很轻盈

  “2007年进入奥运会的核心筹备组后,我突然发现我们中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有最好的基础,我们有最好的技术训练,比如舞蹈训练,或者艺术训练,我们有的是人,现在也有的是钱,也有相当高的国际地位,但是我们缺少的是idea,是创意。 ”北京奥运会筹备组的工作,对于从事舞蹈教育的肖向荣来说,也许是教育生涯中的历史性节点。

  在45分钟之内,以一种形式展现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给出的这个难题曾着实难倒了核心筹备组。 “我们很容易可以做一个舞剧、一个音乐剧、一个电影,但是我们要面向世界把整个中国装载在鸟巢里,需要一个高度提升和高度凝练的形式,让人家一眼望去就能记住,并感受到民族的精神,真的很难。 ”肖向荣透露,即便是云集了张艺谋、张继刚等中国顶级大师的筹备组,对此也一度闭门苦思却数日无解。

  谁也没想到,踏破铁鞋,最终却是一层薄薄的纱,托起了重重的创意。“当时有一块刚买来的黑板,大家在上面写字,写着写着发现上面的字怎么也擦不掉。后来仔细一看,原来上面有一层保护膜没撕掉,于是有人撕下保护膜。 ”肖向荣介绍,这层保护膜被撕下来时,所有的字都在这层保护膜上,就在那个瞬间,一个绝佳的创意就在这一刻诞生了。

  一层黑纱,几个造价很低的LED的小灯泡,在鸟巢的明暗间实现了五环的梦幻升空。没有动辄几千几百万的投入,不用人山人海,甚至一个人都没用,就是这个开幕式中耗资最少的创意,征服了世界。“为什么我们的创意征服了西方人,被评为奥运史上印象最深刻的,且具有中国美感的创意,因为西方人想不到你会用这么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做出一种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天人合一的梦幻,这就是创意的重要性。 ”肖向荣说。

  创意是什么?创意从何而来?创意怎么教?原本在创作和教学中就充满批判精神的肖向荣这一刻更加质疑了。“回到学校后你会发现你还在重复原来在舞蹈学院附中或大学学的那些东西,重新去嚼那些冷饭,把老师传授给你的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再传达给你的学生,这些东西是不是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不是能面对我们这样一个世界? ”从奥运筹备组回到学校的肖向荣,在到处求解。

  >>艺术学院不是“蓝翔技校”

  几年前火爆风靡的切西瓜APP曾让无数手机达人欲罢不能,而这个应用程序竟然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一群本科生设计的。曾走进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肖向荣了解这个事实几乎有些惊愕。“你们有舞蹈学院吗? ”“没有。 ”“有音乐学院? ”“没有。 ”“有美术学院吗? ”“都没有” 。“那你们即便画个西瓜,节奏、音乐是怎么配的? ”“我们有一个创艺学院。 ”这是肖向荣与该校学生的对话。

  创造的创,艺术的艺,这样的一个创艺学院,让肖向荣感到新鲜的同时也五味杂陈。他介绍,在这个学院中,所有的人都要打通平台,学美术、学音乐、学戏剧、学动漫等都在一起,有很多公共艺术的平台课让学生尽情畅游。“难怪这个大学里的学生能成为整个创意产业引领者,他们没有想把画画好将来去临摹古画赚钱,他们没有想把古筝弹好了去节庆或茶楼表演获益,他们是真正去玩,去游戏。 ”

  在肖向荣看来,对于国家而言,创意是车头,在“科技与艺术”双轮驱动下高速前进。而对于教育体系而言,学院就是铁轨,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和神经中枢上,起到前瞻性的作用,而不是“蓝翔技校” 。因此要在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意习惯,从而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在整个产业链里,形成体系。

  “科学让人避免无知,艺术让人活得有趣” ,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对于艺术教育的这一观点,肖向荣感叹,“我们的教育太拘谨,太无趣,我们过去30年来都在崇尚科学主义,唯科学论,现在很多艺术教育也公式化,怎么实现创意艺术教育? ”

  >>创意教育是实验性教育,艺术教育来自理念的跨越

  “实验是一切创作的开始。 ”这是肖向荣关于创意教育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创意教育是实验性的教育,创意的艺术最大的魅力是它的个性和独特的美学。

  肖向荣解释说,实验就是不预设答案,然而我们有很多教育是提前预设了答案。 “比如考级,按固有级别一级一级考上去,就成舞蹈家了。有很多本科生考试,拿着考级证就来了。我们曾在初试时,加了一道听音乐即兴舞蹈,结果全‘疯’了,一听音乐就会那几招,群魔乱舞,别的不会。 ”

  2012年带领中国青少年艺术代表参加意大利巡演,亦给了肖向荣很大触动。他介绍,当时所到之处的舞台演出都掌声如雷,但后来两国的小演员们在一起参加晚宴做游戏时,印度、意大利、西班牙等音乐一放,意大利演员全能跳,而我们的孩子全部乖乖的,不会随着音乐即兴跳。因为他们几乎只会跳舞台上那些动作,不敢跳,怕丢脸,怕失败,老师也没教过。“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的问题,大量功利化教育造成了老师不敢实验,不敢探险,生怕把孩子教坏了。教坏了能怎么样?艺术是不会把人怎么样的。所以艺术教育必须是一个超功利的艺术实验室,必须好奇,必须好玩,必须有趣,这样整个学校,整个艺术教育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准备。 ”

  艺术教育来自理念的跨越,这是肖向荣的另一个明确的观点。“必须跨界,跨越,你要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别的行业在干什么,你要知道你的同行,全世界的人在干什么。现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到处是创意产业园,但是有几个人知道创意是什么?现在全世界也没有专门教授创意的学科,创意也不仅是天才的妙手而得,创意是一种习惯和能量的储备。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量能到处释放,有也是虚胖。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院或学校层面上为未来储备一些能量,这取决于一种理念的跨度。 ”

  以舞蹈为例,肖向荣认为舞蹈系的教育定位就是舞蹈创意人才培养。作为古老艺术之一的“舞蹈” ,只有从身体文化迈向剧场,再从剧场走向广场、体育馆、博物馆,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之间做更多互动,去挖掘和探索未来空间里更多可能性,才能为将来的艺术文化生态环境做更好的准备,才能历练出创意人才。

  >>别再带着学生走,要跟随学生走

  通过自己的教学,肖向荣体会到的是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他看来,以前教学往往是教师带着学生走,现在应该老师跟随学生走。“应该像撒开一个飞盘出去,让他们先跑出去,然后跟着他们,看看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再通过我们的某些仅有的经验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所以老师请放下身段,教育再也不是我们站在讲台上引领学生,而是我们通过一些设计、一些游戏方案和一些策划去推动大家,让他产生兴趣,让他走出去。教师应该在后面承担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这时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时候,即能不能很好地捕捉整理和结构出学生要去的那个方向,找到一种模式,这样也许他们就能成为未来的杜尚,未来的乔布斯,未来的林怀民。 ”

  所以在肖向荣看来,从技术层面上,创意可能没法教,但如转换角度,创意也可以教,即打破陈规,跨越教师自我心理边界,跨越学科的边界,跨越学校、社会和世界的围墙,而非远远躲在象牙塔里面,从事所谓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今天这个社会准备的,而是为未来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