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情色牌也不打政治牌
——访《白日焰火》营销方光合映画公司总经理陈旧
栏目:业界访谈
  来源:中国艺术报

    3月21日公映, 4月9日票房破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白日焰火》用20天时间闯入了“亿元俱乐部” 。对于商业片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但对于《白日焰火》这样的文艺片来说,却足够鼓舞人心。

  《白日焰火》的营销过程,在宣传方北京光合映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旧看来,就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部以往任何营销经验都覆盖不了的影片。 ”陈旧对记者坦言。

  记者:宣传方为《白日焰火》这样一部文艺片制定了怎样的营销策略?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陈旧: 《白日焰火》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很浓的文艺片,与主流观众的审美趣味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同时它又在讲述一件凶杀案,具备一定的商业属性。因此在营销过程中,除了动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媒体资源外,我们追求的主要是“核心受众的高转化率”和“普通受众的高到达率” 。

  对于《白日焰火》这样偏文艺的电影而言,核心受众的范围要比一般商业片小很多,所以针对这一受众群的营销一定要特别精准。通常,在欧洲电影节获奖的文艺片回到国内市场,会通过打“情色牌”或者“政治牌”来吸引受众,但我们认为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白日焰火》 ,因为我们不想以媚俗式的营销来降低影片的格调,而是希望突出它本身的艺术魅力。我想,这才是最能够吸引核心受众的营销点。

  在做文艺片营销时,究竟会有多少普通受众走进影院,是最让营销者心里没底的。以往任何一部文艺片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行之有效地将普通受众带进影院。我们的策略是,突出影片的故事性和商业性,打破普通受众对于海外获奖文艺片“有艺术性但缺乏观赏性”的成见,最大限度地扩大影片的潜在观影群体。《白日焰火》中的案件和人物情感都是奇观式的,我们将它定位为一部看点十足的犯罪爱情电影,试图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影片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人能从中玩味人性的复杂,有人则能从中享受侦破案件的过程。

  记者:在国内,文艺片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数。在营销过程中,宣传方是否尽可能地避谈“文艺”二字?

  陈旧:我们并没有特别刻意地避讳《白日焰火》的文艺元素,因为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无论怎么洗也洗不掉身上的文艺范儿。我们的原则是在坚持影片是文艺电影的前提下,去突出它本身具有的类型元素,而不是强加作品之外的其他商业元素,包括预告片和海报制作、网络话题引导,我们都努力往这个方向靠。 《白日焰火》获得金熊奖回国后,有人认为应该以纯商业片的方式去操作营销,但我们并没有采纳。我们觉得应该接住柏林获奖这口“气” ,因为对于小片来说,第一口“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营销是逐渐下沉的——先是着力打造影片的情感格局、进行口碑传播,越接近上映,我们推出的物料就越商业化,并逐步下沉到普通受众那里。

  记者:对于一部文艺片而言,社会化媒体营销能起到多大作用?

  陈旧:在如今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有效调动社会化媒体对于任何类型电影的营销都十分重要。许多人将社会化媒体营销简单地等同于微博等新媒体的营销,其实有失偏颇。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核心,是让营销回归生活圈——我们营销的重点应当是努力发掘普通人生活圈里的各种渠道。

  所有的传播都是在解决物料和渠道的关系,在拥有了社会化媒体的渠道资源后,制造什么样的营销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白日焰火》公映时,我们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段子”写手,来撰写有关《白日焰火》的各种“神解读” 、“神补充” 、“神后传” 、“神片名” ,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海量的转发。做社会化营销,最难的就在于引导二轮传播和自发传播,如果缺少了二轮传播和自发传播,社会化媒体营销就与传统媒体营销没有本质区别了。 《白日焰火》公映后,许多知名人士都自发参与了与《白日焰火》有关的评价和言论,这成为影片社会化营销取得成功的明证。

  社会化营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影片获得金熊奖,步步为营的推广策略,加之与江苏卫视等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为《白日焰火》积累了足够多的质变能量,影片票房过亿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者:您认为《白日焰火》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是否意味着国产文艺片的春天已经到来?

  陈旧:我不会过高地评估《白日焰火》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意义,从各方面来分析,它更像是一个特殊的个案。 《白日焰火》对于鼓励青年导演和文艺片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也会为将来打算征服观众、进入市场的文艺片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只有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进步,才会让文艺片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记者: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成熟,国产文艺片核心受众的外延是不是在不断扩大?

  陈旧:我们的观众一直在进步,也逐渐产生了分化,这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更加多元的市场基础。中国的电影市场首先是一个东方的市场,东方的观众更倾向于消费情感,他们对情感体验的要求是很高的。去年《致青春》这样的文艺片获得商业成功,就是因为它能够准确地满足观众情感消费的需求,这为未来国产电影的制作指明了趋势。反之,一些港产商业片之所以无法在票房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就是因为它们还停留在满足观众基本娱乐需求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