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中国梦”
熊 立(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它非同凡响的魅力。电影既能以逼真的形式再现社会图景,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同时又能以梦幻的方式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唤起集体认同,这种双重属性使它备受青睐。在中国,百年的电影之路不仅重现了一个在艰难曲折之中顽强发展的中国,也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为实现梦想,努力奋进的中华民族。时至今日,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仍然满怀信心,坚定地在梦想之路上迈进。
电影《三峡好人》剧照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在追求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但是近代以来,苦难与苦闷成了中国社会难以摆脱的梦魇,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形态的中国,是中国人迫切的期望。中国电影应时代的感召肩负起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渔光曲》 《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城之春》 《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一系列优秀的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苦难之中然而又燃烧着不灭希望的“中国” 。它不仅是电影家基于审美主义理念对理想“中国”的艺术想象,更是中国人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理念对强大“中国”美丽的幻想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种梦想的召集和鼓动下,中国人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和探寻未来社会的方向。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的梦想才见到了曙光,有了清晰可寻的目标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的“中国梦”进一步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也才有了实现的机遇和希望。 《血战台儿庄》 《铁道游击队》 《南征北战》 《大决战》 《开国大典》 ,不仅再现了中国为建立新中国艰难困苦的过程,更让全世界真切地看到了“独立的中国梦”变为现实的经典样本。当然,为了实现强国之梦,中国也曾在盲目虚妄的年代,被狂热的激情所笼罩,曲解了“中国梦”的本质。 《牧马人》 《芙蓉镇》 《蓝风筝》 《孔雀》为我们留下了在狂风暴雨般的革命浪潮中,个体生命遭到无情的摧残,梦想被剥夺与毁灭的惨痛记忆。但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前行,翻过苍白的一页,中国仍然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国人对强国之梦的诉求和信念自然成为艺术,特别是电影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中国梦”并不是在《英雄》 《赤壁》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影片中体现为对“传统中国”无边帝国强盛的呈现与想象,也不仅仅是在“革命中国”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努力与实践。对于我们而言,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梦”有着更深刻的思想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中国梦’ ,从根本上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强国富民。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不仅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绘制了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很显然,这个“中国梦”不再仅仅是中国的百年强国梦的延续,而且是新的梦想的生成与展开。在以往的岁月中,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国梦”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中国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今天我们拥有一个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平台,中国人必将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通过努力实现新时代的梦想。
相应而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将“中国梦”进一步变成现实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强烈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来承担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中国电影不仅应该将目光聚焦于当前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把我们时代的历史巨大变迁与个人的现实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人们的理想价值观念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电影更应当发挥影像叙事与传播的优势,把中国社会无数个美梦成真的真实图景经典化,在此基础上构筑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方式,让这个新的“中国梦”凝聚起民众的力量,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引领我们的未来生活。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欧洲梦” 、“美国梦”不断滋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用“中国梦”的影像呈现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风范,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增添亮丽的色彩。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电影中构筑一种“中国梦”的经典模式不仅是我们展望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