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里面有污泥,可为什么要把污泥掘起来给我们看呢,说这就是历史。这污泥并不代表历史。
戏说剧、演义剧、历史正剧,都应该坚持正面的价值导向,即在娱乐的前提下,要给人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甄嬛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编剧极其高明,情节环环相扣,台词写得也很好,制作也非常精良,看了让人欲罢不能。可是人们能从其中得到什么真善美的追求。我曾经说过这句话,“ 《甄嬛传》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愿不愿意他的孩子看着《甄嬛传》长大,如果他们愿意,我什么话也不说了,如果不愿意,那么他们拍这样的戏干什么? ”这个标准化成这个很简单的提问:有没有对真善的赞美?有没有对假丑恶的批判?
不同的地方是,历史正剧要求历史真实和文化真实的统一,不能背离历史的情景,把历史本质的——那个时期主流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认为也有几部历史正剧做到了,如《雍正王朝》 《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 。
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隋唐演义》还是很不错的,它改编自同名小说和评书。小说《隋唐演义》是清人褚人获根据前人的一些小说改编的。虽然这本书在文学史上不怎么被提及,但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反对暴政、以民为本,在电视剧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个主题思想。电视剧拍得很认真,也很精炼,演员的形象也塑造得很突出。演义剧的要求主要就是反对暴政,忠君爱国,这儿说的忠君不是一家一姓的君,是为了整个国家人民的利益。所以对演义小说的看法是,不要因为它是演义小说,就认为它不是历史,恰恰是这些演义小说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塑造,对于普遍的社会心理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们长一些的人,接受传统文化正面价值主要是从这些演义小说里获得的,像《说岳全传》 《隋唐演义》 《杨家将》 ,它们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搬上电视舞台也是如此。所以对它的要求也不能降低。
戏说剧以娱乐为主,给人一点智慧的启迪即可,没有那么多的正面价值也不必苛求,但不能只有负面价值。历史是一条长河,里面有污泥,可为什么要把污泥掘起来给我们看呢,说这就是历史。这污泥并不代表历史。 《甄嬛传》就是把污泥掘起来给我们看,把人性之丑恶都掘出来,剧中几乎没有一个好人,也不能做好人,谁也不是人生的成功者。拿《甄嬛传》和《大长今》比,我们不惭愧吗?
《隋唐英雄》的高收视对文化来说是一种悲哀
电视剧《隋唐英雄》是一个戏说剧,宫斗的成分多了,离《隋唐演义》正面的价值远了,而且里面加了张卫健式的插科打诨,我不是不能接受这种台词风格,但掺杂在这部电视剧中,就有点不伦不类。所以这部剧也不是典型的戏说剧。它主要迎合了某些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品味,尤其是放寒假以后,收视率还会更高,很多学生会去看。有时让我觉得很悲哀,我们在学校对学生们谆谆教导,可学生们被社会大潮一冲击,我们的教育就白费了。电视剧如果一味迎合观众,就很可能获得高收视。唯收视率论的危害是巨大的。说一点题外话,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看一下,书店里有一排书柜前,有很多小女孩,她们都是十几岁的样子,头发很长,把脸都遮住,在那里埋头苦读十分庸俗的言情小说。谁有这样的女儿谁都头疼的,其实看这种电视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如果中国青年在这种“卖萌文化”的冲击下都不思考问题就麻烦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喜欢这样的文化,他们不要追求,不要价值,缺乏是非廉耻感,要是稍微进行政策限制,他们就不喜欢,觉得不自由,“凭什么强迫我接受啊” ,是他们的心态。最近这十年,电视的收视群体和收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不再看电视和电视剧,而是直接到网上选择自己爱看的节目。像央视的《对话》栏目收视率很低,但它的广告份额很大。像《隋唐英雄》这样的节目的广告估计多是卖些洗衣粉之类,它影响的往往是没有消费能力也没有影响力的人,但它影响了广大青年,影响的是未来。根要是烂了,还能长出正常的东西吗?唯收视率是从,那么电视剧会越做越差。就像二人转,如果没有任何限制和管理,二人转节目会成什么样?
我们的国家和美国、新西兰等移民国家不一样,我们有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历史,要保持对历史正确的解读,需要我们去研究对策。历史演义小说,往往是经过长期的众口相传和集体创作的。例如小说《隋唐演义》 ,虽然是褚人获定稿,但是评书化的过程中又加入了很多民间智慧,老百姓认为这个人物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是老百姓从自身的文化心理出发的认识和定位,必定是正确的。现在将这类小说进行改编,胡乱的改动很难符合老百姓的文化心理,注定失败。如《隋唐英雄》程咬金与老板娘相识那场戏,我看的时候倒是觉得挺好笑的,可如果这么写,这个人物就不是程咬金了,因为程咬金的性格特质被破坏了。
对名著改编不能胡乱创新
《隋唐演义》小说到现在有几百年了,这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财富,你胡乱改编,利用它来迎合一些不良的趣味以获得高收视,为自己牟利,这里对民族文化的破坏,像张卫健式的表演,说轻了是胡闹,说重了污辱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不是一句台词的问题,是整个人物创作的问题,通篇都是“我没有征服你的欲望” ,“我有被你征服的欲望”这种风格的台词,程咬金的豪爽仗义,为国为民的草莽英雄的正面形象何在。历史剧要是这么写,观众就会被培养坏了。文化阵地好的作品不去占领,坏的作品就要来占领了。
对古典名著的改编要记住一条,不能胡乱创新。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一点一点地创作、认可、积淀出来的,它对也是对,它“错”也是对,数百年来人们都认可了。如今的创作者再自作高明的改编,是绝对不行的。刘备就是两耳垂肩,他的天下就是哭来的,就是不能塑造成一个强悍的枭雄形象。老版的《三国演义》就是经典,老版《红楼梦》也是,遗憾的是《红楼梦》把结尾改了,几个编剧在房间里一凑就捏出一个结尾,那是属于你们几个编剧的结尾,不是《红楼梦》的结尾。
《楚汉传奇》首先线索很乱,到了50多集,楚汉争霸才开始。楚汉争霸加几集赵高和秦灭亡是可以的,可是加了几十集,就太乱了。其次,很多情节拖沓以致于剧情发展很慢。还有就是台词问题。其中,有两次出现了《三字经》 , 《三字经》应该出现在宋明时期,这是小问题,可以谅解。但大量的台词不符合历史情景是大问题。不借助现代语言无法表达当时人的思想情感,借助现代语言不意味着要违背当时的历史情景。这不是观众的苛求,是因为这方面的漏洞太多了,让人受不了。
对历史剧而言,文化真实没有把握住,人性写得再复杂也不能成为经典
写人性无非是写情嘛,夫妻之情、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中国演义小说中表现得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现在是为了观众的需要,把人性充分地写出来。我觉得最重要不是写人性,最重要的是把文化的真实写出来。举个例子:与张艺谋的《英雄》同时出现的还有《斯巴达三百勇士》 ,随着时间的洗礼,《斯巴达三百勇士》慢慢成为经典,但《英雄》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英雄》的主题分裂。杀手刺杀秦始皇时,被其以“统一天下”的理由说服。对于秦始皇有两种并行不悖的评价:一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以来,他一直被定义为暴君,是道德评价;到了近代,对秦始皇才有“统一天下英雄”的评价,是历史评价。在电影中,没有对这两种观念的悲剧性冲突的体现,是很难说服人的,也就很难成为经典。我说的文化真实就是指这方面。所以如果没有文化真实,不论夫妻之情、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写得多深刻,也不重要。在历史剧中,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历史剧不可能只写人性、爱情、友情、亲情,这些都是附着在历史的主题之上的。历史剧的主要任务是反映文化的真实。例如《三国演义》 ,它的主题可以解读出很多,但是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关于“明君贤相”的理想,我们呼唤明君贤相就一定是以民为本的,这个主题表现好了,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水浒传》写人性了吗?没有。它是个大悲剧。宋江他们替天行道,但天道和人道不能统一,忠君与爱国不能统一,因为那个君不一定代表国,宋江想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注定是悲剧。写好了这个悲剧就成了名著。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报记者吴月玲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