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人艺子弟眼中的40个角儿
栏目:书中艺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谁在舞台中央》 方子春 宋苗 著 商务印书馆

  “今年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的庆祝活动很热闹,剧目精彩,票房创纪录,这些热闹是正史,但讲述北京人艺台下幕后故事的野史也丰富多彩。看这本书就能多多了解人艺的野史。 ”在日前举行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谁在舞台中央——人艺那些角儿那些事儿》新书发布会上,濮存昕这样形容这本书。该书由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方琯德之女方子春和丈夫宋苗共同创作。

  “我不想写人们知道的他或已写过的他,我想写一个别样的濮存昕……就是一个我眼中的再熟悉不过的老同学、老战友、老邻居。 ”书里的《濮存昕:我终身的挚友》一文中,方子春这样阐释自己的写作动机。而这同样也可以看作整本书的视角。北京人艺子弟的身份,以及史家胡同56号北京人艺宿舍大院的成长经历,使得方子春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梳理她的回忆和素材,她是北京人艺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后辈、邻居、发小、同学,于是《谁在舞台中央》这本书便为读者呈现了舞台之下、大幕之后的“那些角儿那些事儿” 。该书一个人物一篇章,讲述了60年来北京人艺40位角儿的故事。这其中,既有对已逝去的老艺术家的回忆,也有她这一两年多方走访长谈后撰写的口述实录。

  在方子春的回忆文字里,我们依稀看到了北京人艺宿舍大院曾经拥有的安静美丽:“大院的前院有排练厅、一座爬满爬山虎的四层红砖楼……还有一棵大桑树。 ”在她的回忆里,我们也了解到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日常琐事、少年时代和晚年生活。比如在《焦菊隐:我的第一位恩师》中,她写到“文革”时为小黑屋里的焦菊隐送油饼的往事,在那个6平方米的小黑屋里,焦先生给她讲古文、讲朗诵技巧。读来不免令人伤感,又对大师心生敬意。在讲述濮存昕的篇章里,作为发小的方子春描述她眼中的少年濮存昕:“属于那种扎人堆里能被埋没的小孩儿,内秀,又有点小聪明、小淘气。 ”

  “这本书也写了我,这在我一生中很重要,因为我永远上不了台,一直在幕后,我一上台戏就演不了了。 ”新书发布会上,人艺道具师丁里调侃道。 《谁在舞台中央》里把这些幕后工作者拉到了台前:除了丁里,还有音效师冯钦、舞美设计师王文冲、灯光设计师宋垠等,并且毫不吝啬地称他们为大师。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角儿” ?谁才能、才算站在舞台中央?这本书通过几个平凡人物给出了判断标准。杜光沛,是喜欢收集人艺老戏单的一个舞美队的装置工人;张大爷,是人艺宿舍大院传达室的工作人员……本书也为他们留了位置,讲述他们平淡的生活和工作,却分明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人物身上熠熠闪光的人性之美。

  这本书的封底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无论是人艺还是人生,舞台只有一个中央,时光如梭,人来人往,你方唱罢我登场,究竟谁在舞台中央?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馆长刘章春这样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只要把握好自己,有了自己对人格的尊重,有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你就是自己心中的一个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