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众媒体,唯明星至上论成了通吃的法则。非明星不能上头条、非明星不能登封面,占用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整个大众文化的空间。影视歌造势、八卦绯闻、名人官司占据了相当的版面,凤姐、伪娘等低俗文化的代表甚至成了众多媒体追捧的“明星” 。大众媒体所承载的错误价值观经由各种途径和方式在社会大众中持续发酵,社会价值观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全民文化的迷失。
在主流文化的重塑上,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国粹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很多媒体已经退居边栏、简讯,甚至没有了容身之所。殊不知,在一个世纪以前,京剧曾是媒体文化版面的主流,据《燕都梨园史料汇编》记载,晚清的大众媒体上,关于京剧的新闻及评论占据了文化报道的大部分版面,近20种晚清的报纸上,除正史记载外,其中还不乏名伶八卦。像晚清曾轰动一时的名伶杨月楼、李春来的绯闻案的连续报道,当时影响极大的《申报》 《顺天时报》等主要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印证了当时媒体的关注点与大众趣味的贴合。从开始时各媒体将杨月楼称为“淫伶” ,一片谴责和讨伐之声,到后来因为媒体言论的开放,很快就出现了持不同意见的读者来信和文章,最后舆论竟渐渐倒向杨月楼。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尊重演员的人权和社会公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晚清报刊有关京剧的报道,可以看到媒体在社会思想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我国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的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出现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那个时候,各种社会团体都在寻找救国的道路,同时又面临着列强划分世界的格局,是寻求大量信息的时期,人们需要信息,新闻采写的实践活动自然就随之出现了并承担了这一历史责任。
主流文化的失落应引起社会的正视与反思
当今社会形态下重提“主流文化” ,其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四个字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对于宣传正义、弘扬正气、驱逐邪恶,并在用文化传播等形式占领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负有艰巨使命。“主流文化”的生命力和重大意义在于它是感召民众、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社会呼唤主流文化的回归,是因为面对大众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和掌控。面对主流文化失落的窘境,我们应当正视和反思主流文化缺失的现象和原因。
主流文化风光不再,除了其自身的原因,作为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因为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而让主流文化失位,无疑令人堪忧。不过媒体的偏好也无可厚非,追着大众跑、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大众趣味,究其根源是因为它要靠人气来赚钱。而一旦大众文化流于庸俗浅薄,媒体的参与势必会造成恶性循环。当然,不是说主流文化就拒绝娱乐,只是现在的所谓娱乐新闻尚不能负载民族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张扬的多是一些“非主流” 。由娱乐至愚乐,主流文化不断被低俗文化侵蚀,其应对潮流的无力和价值诉求的模糊,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乱象的泛滥。
曾经有调查显示,民众幸福感降低时会表现为不愿意融入主流文化,甚至会出现漠视主流文化的行为。例如,时下国内的一批所谓时尚人士盲目追寻非主流,甚至不知不觉地把“非主流”推向“主流” ,传统文化、人文国粹却遭受冷遇。因而不反对这股逆流将造成社会主流价值错位、人们思想混乱、文化发展方向迷失的严重后果。
主流文化只有占领制高点才能承载文脉传承的重任
已经达成普遍共识的是,主流文化难以吸引大众的主要原因在于主流文化受多重因素的绑架。在一项社会调查中,当下主流文化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里,排在前两位的是“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和“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表现形式不够贴近民生” 。这两大广受诟病的问题无疑体现了在个性化文化消费趋势面前,主流文化引导力不强,固守传统,观念陈旧,如果不破、不变,在大众文化娱乐化的裹挟之下,即便有了“限娱令”等行政手段的干涉,主流文化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在主流文化的重塑上,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委员提出了“媒体应将文化版和娱乐版分开”的建议,反响强烈。在他看来,“从文化、娱乐界限分明,到后来混在一起,直至慢慢只有娱乐版而没有文化版。但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棵树上的果子一样,在普通的大众消费的层次上,你张嘴就可以吃果实,连摘都不用。还有很高一层的,很雅的文化,你不费劲是摘不到那个果子的,你得使劲往上爬。中间还有一层,你得跳就能摘到,你摘到的时候还有摘到的一种快感,这个是文化版特别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 ”此言论正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引导公众舆论,而非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