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讲话》精神做好文艺评论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 程
今天,在《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中宣部举办这样一个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座谈会,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着重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报纸文艺评论工作,谈一点认识和感悟。
报纸文艺评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因此在引领文艺思潮、指导文艺创作、培养读者文艺欣赏能力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强。报纸文艺评论工作者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担当,把《讲话》所标举的人民性、时代性等原则,作为评判文艺的标准和引领文艺的路标,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密切关注文艺领域的重要思潮、现象和作品,辨明是非善恶,甄别美丑高下,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及时加以评析廓清。对鼓吹宣扬价值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放纵感官耽溺享乐等不良创作倾向,要疾言厉色地说“不”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在文艺领域,也有理由对审美态度的调整、审美趣味的嬗变,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不能也不应该发生变化的,文艺评论的基本标准是不能变的。
多年来,在中宣部文艺局和报社编委会的指导下,我们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开展本报的文艺评论工作的。以这两年为例。首先,我们密切关注文坛艺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对诸多宏观的、全局性的、重大的话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种关注,也从具体的文艺现象延伸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话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文艺评论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还要努力追求艺术的感性与批评的理性之间的契合。作为一门科学,文艺评论当然应该追求学理性,观点的准确鲜明,论述过程的严整、清晰和缜密,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文艺评论就文体形式而言,又应该有着较之其他理论性文章更为鲜明的美学追求,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其所描述、分析的对象,是以发现和表达美为使命的,因此,文艺评论文章最有理由呈现结构、节奏、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美感,以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大众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报纸文艺评论,较之专业学术期刊上的文艺评论文章,更应当强化这方面的特点。在不牺牲对理念、观点的表达准确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应该努力淡化高头讲章色彩,避免艰深晦涩,力求生动晓畅,使之更具亲和力、贴近感,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实现内容的深邃和表达的平易晓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