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风流话民国之第一部剧情长片
栏目:旷史长叹
作者:张大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可是没想到李猷劈头给浇了一盆冷水。他的第一句话是:“唐伯虎撞不上秋香。 ”第二句话是:“秋香是个妓女。 ”

  我们看这第一代的电影人行事,揣想他们的信念未必然只是“忠于原始材料”一念而已,不拍某些戏,是对真实生命的悲欢离合主敬存诚的表现。

  中国第一部剧情长片《阎瑞生》的导演徐欣夫是个全才。拍《盐潮》 ,走的是社会写实的路子;拍《热血忠魂》树立了爱国军事片的典型, 《古屋魔影》启发了不止一代人对于富翁遗嘱杀人事件的悬念;《翡翠马》 、《金刚钻》则开中国电影侦探类型之先河。1948年,原本在上海出道才一年的影评人、编剧张英率领一支外景队到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 ,没想到就在这一段离沪拍摄期间,上海易帜,张英回不去了,《阿里山风云》的制片徐欣夫也就来到台湾发展,成立了新的电影公司,叫“万象” 。日后徐欣夫受到当局的礼遇收编,成为台湾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台中厂厂长,导演了著名的代表作《日月潭之恋》 。

  徐欣夫原本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想拍一部名为《唐伯虎点秋香》的片子,但是始终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桌边许愿的阶段。计划胎死腹中,实有缘故。这个题材一直到1969年才由香港邵氏公司真正拍出来,当时虽然已经过了黄梅调电影的全盛时期,由凌波、李菁领衔主演的《三笑姻缘》却为这个类型留下了一个极为灿烂的尾巴。我学唱“虎秋三笑留情索,三条情索点魂魄”不下数千遍,以为论词曲咬合之精准华丽,此片唱段的成就绝不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下。

  徐欣夫最早筹拍此片的时候,曾经请教过他的江苏同乡李猷。李猷(1915 - 1997)年辈略晚于徐,但是少年时曾经是虞山国学专校的高材生,诗学浑厚清雅,书法篆刻极工,早年受教于杨云史、金松岑、张一麟等耆老,由于为学醇笃,很受时人敬重。徐欣夫要拍唐伯虎的故事,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可是没想到李猷劈头给浇了一盆冷水。他的第一句话是:“唐伯虎撞不上秋香。 ”第二句话是:“秋香是个妓女。 ”

  李猷的说法显然有所本。清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考证得很清楚:唐伯虎得解元、成大名是明弘治戊午年(1498)的事,当时他刚为父母守丧三年满期,而他的妻子、妹妹也几乎是在同时病逝的。秋香则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 - 1488)的人,本性林,名金兰,秋香是入妓籍之后的花名。秋香原本出生于官宦之家,幼年时父母双亡,跟着伯父流落到金陵,迫于生计而沦堕烟花。日后许多浸成套路的妓女故事也多少由秋香的事迹点染而来。她美艳而孤傲、多才而寡合,能丝竹、擅诗画,有色艺双全之誉,却不幸酒后失身,终于在抑郁无聊之际,脱籍从良,却从来没有遇到一个知心而能够托付终身的伴侣。

  也有在秋香炙手可热的时期不能一亲芳泽之人,或是曾经有过数面之缘而自诩为熟识的俗客,这班人以为还可以和脱籍之后的秋香通通交情,往往致厚贶而求见,但是所得到的回报总是一幅画了柳枝的扇子,柳边并题一诗,道尽灰颓心事,极有情味: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旧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李猷把唐伯虎和秋香各自的故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徐欣夫,徐跌足大叹可惜,就此做罢。有人问他:“干脆就照民间传说来拍,根本不要理会史实,何可惜之有? ”徐欣夫说:“知情的人进了戏院,是看我说笑话吗? ”

  我们看这第一代的电影人行事,揣想他们的信念未必然只是“忠于原始材料”一念而已,而是他们对真实生命所凝铸的故事还有相当的尊重。不拍某些戏,是对真实生命的悲欢离合主敬存诚的表现。

(摘自福建省文联主办《台港文学选刊》 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