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音符 军营里的旋律
作者:王晓岭  来源:中国艺术报

烽火中的音符 军营里的旋律

——军旅歌曲概述

八一军旗红——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现场

  从表现南昌起义的歌曲《八一起义》开始,军旅歌曲已走过了近80年历程。它诞生于炮火中,扎根于军营,效力于军旅,激励着战士们冲锋陷阵,一次又一次战胜敌人,一次又一次迎来辉煌的胜利。

  军旅歌曲也可称为军队生活歌曲或队列歌曲,反映部队官兵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和平时期的训练生活,反映官兵的精神面貌,并且由官兵们来演唱的,都可以划为军旅歌曲。与部队的其他文艺形式相比,军旅歌曲诞生的年代最长,几乎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形成就开始出现。从“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人民解放军到新中国成立,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的脚步,军旅歌曲也在不断地充实扩展,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丰富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军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顾军旅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红军时期歌曲、抗战时期歌曲、解放战争时期歌曲、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歌曲、改革开放以后的歌曲到新世纪的歌曲,军旅歌曲紧紧伴随着我军的战斗和成长,这6个阶段是在交叉中发展前行,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反映的内容,都涌现出一批能够贴切、及时反映当时战斗、生活和思想情境的优秀作品。

  红军时期的军旅歌曲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五指山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秋收起义歌》、《两大主力会合歌》等作品,加上后创作的《长征组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红军初成立的喜悦心情、部队政策和一个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时刻。这一阶段的歌曲整体上看,是从喜悦到艰苦卓绝的一种重大的落差,这种走向成为这一时期歌曲的特点;抗战时期的军旅歌曲,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有《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打个胜仗哈哈哈》等;解放战争历时较短,留下来的歌曲不是很多,这一时期涌现的歌曲,主要表现出高昂的士气,胜利进军的振奋心情,有《战斗进行曲》、《说打就打》、《我为人民扛起枪》、《解放区的天》等;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乐观向上,纯真、火热的激情成为表现的主流,有《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归来》、《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作品,抒情歌曲也逐渐丰富,《真是乐死人》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还有描写军民情感的《看见你们格外亲》等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歌曲表达的内容更多开始体现心理层面的变化,多种情绪交织,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得以广泛传唱的作品,如《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说句心里话》、《小白杨》、《雪染的风采》、《长城长》等;新世纪刚刚开始,就有一些歌曲在军营内外开始传唱,如《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当过兵的战友干一杯》、《我的老班长》等。另外还有《军人道德组歌》、《战斗精神组歌》等部队内部经常唱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可能不为部队以外所知。

  在这六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军旅歌曲并不都是以战斗为主题或是充满阳刚之气,适合出操、集合时咏唱的作品,抒情歌曲在其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越到现在,抒情歌曲所占的比例越大。红军时期抒情歌曲有《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抗日战争时期有《延安颂》,及后人写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和平时期有《真是乐死人》、《歌唱二郎山》等反映修铁路、筑大坝等投入火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歌曲。在这个阶段中,抒情歌曲更集中地出现在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转变时期,《九九艳阳天》就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更涌现出《十五的月亮》、 《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等一批优秀作品。

  70多年来,民族唱法的歌曲仍然是军旅歌曲的主流,但也逐渐出现一些更为通俗的作品,在《十五的月亮》、《小白杨》之后,从《血染的风采》开始,慢慢向通俗化发展,出现了《军港之夜》,到上世纪80年代毛阿敏演唱的《不要问为什么》,已经非常通俗化了。直到现在,甚至出现了军营民谣,它的伴奏形式、演唱方法非常通俗,音域也适合战士演唱。但无论如何变化发展,军旅歌曲所承载和弘扬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抒情性和战斗性的特质从未改变。

  虽然抒情性的歌曲在军旅歌曲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旋律优美、倾吐情感的特点并没有使它失去作为军旅歌曲所应起到的作用。军旅歌曲对整个部队的作用,鼓舞士气,鼓壮军威,这是军旅歌曲区别其他歌曲最显要的特征。唱着《到敌人后方去》就杀到敌人的后方,很多人听了《军港之夜》、《我爱祖国的蓝天》萌发了参军的积极性。军旅歌曲可以转化成战斗力,有的时候还能直接显示战斗力。军旅歌曲还承载着教育作用,有句话说,唱一首好的歌,像上一堂政治课,把政治思想、纪律操守编创成歌曲,更易于学习和传播。另外,从艺术的角度讲,军旅歌曲还可以提高战士的音乐水平,进行艺术熏陶,尤其是抗战以后的很多歌曲艺术性非常强,歌词也很有诗意,能够给战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承载以上作用的同时,军旅歌曲所拥有的特性也决定了它见证、反映历史的能力和在军旅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是及时性。军旅歌曲反映部队战斗和生活非常方便、及时,并且很直接,比如红军的每次战斗几乎都有反映这场战斗的歌曲,打完敌人的骑兵,就马上出现一首打骑兵的歌,告别苏区,就有告别苏区的歌曲。正是因为军旅歌曲反映部队生活的生动、快速,所以深受官兵和群众的喜爱。这些歌曲既有唱词又有音乐,随时可唱、随处可吟,不受条件限制,时时鼓舞着战士的战斗志气。

  其次是广泛性。军旅歌曲反映的内容与部队生活最为密切,题材内容上绝大部分是官兵身边发生的事,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执行的任务、他们的情感、想法等,还有就是反映部队的宗旨、精神、任务,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的歌曲甚至还能直接反映本部队的特点和特色,像团歌、队歌等,这些歌曲更能增加部队官兵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这些拥有自己歌曲的部队往往也是特点鲜明,特别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立过功的部队,他们的歌曲往往也最有生命力,最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再次是参与性,也是军旅歌曲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从官到兵,每个人都能参与创作,《新四军军歌》就是陈毅元帅亲自作词。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军旅歌曲作者为“佚名”,“佚名”并不是哪位作者的名字,而是这些歌曲的作者已找不到或说不清了,这些歌曲有可能是战士蹲猫耳洞时一人一句集体创作的,也有可能是普通一兵随口唱出的。另外一部分作品,是随着部队文艺的发展,由专业的词曲作家们创作的,红军剧社、抗日剧团,解放后的专业文工团等都一直在进行创作。这种广泛参与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一些军长师长也在为自己的部队写歌,一些战士也以歌曲的形式反映自己的部队生活、思想感情。

  基于军旅歌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在部队方面越来越重视军旅歌曲的创作。目前,军旅歌曲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多元化,集中了各种音乐风格,不枯燥单调,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普及以后,个人参与的空间非常宽泛,很多战士自己创作的作品可以随时放到网上与部队同志及部队以外沟通。网络的快速便捷也让广大官兵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音乐潮流,丰富活跃了部队生活。虽然有些歌曲不宜于在部队传唱,但这些歌曲的音乐感觉、流行因素都会对创作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应产生一些内容、题材不同,但曲风相近的作品。这种音乐元素上的汲取,是良性的互动。

  进入网络时代,战士们选择歌曲的范围更加广泛,这对专业歌曲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作品不够好,就无法被广大官兵传唱。像部队接受军事变革一样,创作者也要不断地迎接着新的音乐变革,新的音乐样式、作曲方式、题材、音乐风格,也包括传播渠道。音乐本身所发生的变化使创作者和受众都不能满足于过去队列歌曲的传统写作手法,歌曲写作的切入角度、感情的投入方式、歌词语言的叙述方式、歌曲配器的手法、演唱的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变化并且在创作上体现变化,就很难被战士们所接受。并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必将触及军队,官兵们的欣赏眼光和审美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创作者应更深入地去体验官兵们最真实的生活,整天在录音棚、在屋里策划出的东西,往往是隔靴搔痒,缺乏活灵活现的气息。

  再一个挑战是,我们的军旅歌曲在强化时代性的同时,也应注重世界性。我们的部队正走向世界,军旅音乐也要走向世界。如果无法产生国际影响,说明我们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句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艺术需要国际化的推广,歌曲不是博物馆艺术,万万不可走入博物馆,更不能沉睡在唱片的密纹之中,被尘烟所封存,它应该是最鲜活的生活艺术。

  今年是建军80周年,军旅音乐伴随着我军的成长,也走过了近80年,随着中国的军队走向世界,中国的军旅歌曲也应该走向世界,与时代风潮接轨,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本报实习记者王敏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1938年会文图书社出版的
《抗战歌声》(第二集)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编选的
《抗战歌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