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开拓文艺发展空间
作者:孟祥宁 高峰 杨雪华 姚卫和 许其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开拓文艺发展空间

——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益萍

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文艺工作者搭建了便利的服务平台 祖忠人/摄

上海市文联在保障维护文艺家权益上不断探索 祖忠人/摄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市文联,欣逢盛世,飞速发展,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迎难而上,积极适应新环境,引领上海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有所作为。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上海市文联又在保存特色的前提下,面对文化发展新形势,果断地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在本报记者赴上海采访之际,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益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海作为现代大都市,文化发展更应该敢于探索、敢于走在全国的前列。”

  记者(以下简称“记”):上海市文联始终是一支有活力的文艺力量,令全国文艺界瞩目。而这一切的得来,当然离不开这个时代所提供给我们的舞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市文联抓住机遇,迅速恢复重建,在发展上取得先机,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当初的情况吗?

  杨益萍(以下简称“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拂全国,也吹到了上海。在“文革”期间被砸烂的上海市文联又恢复了生机。在市委的关心下,文联机关和各协会又陆续开始上班工作。由于原先的办公楼在“文革”中被其他有关部门占作他用,一时要不回来,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只能与作协挤在一起办公。当时,大量的工作是为迫害而含冤去世的艺术家平反昭雪,周信芳、郑君里、傅雷、上官云珠、叶以群、刘天韵、言慧珠、顾圣婴等追悼大会一个接一个。随着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办公条件愈显局促,于是在市委的支持和干预下,有关部门终于归还了文联的办公大楼,文联和协会的办公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还归还了文艺会堂,我们恢复了文艺会堂的功能。文艺会堂是上海文艺界人士的文艺沙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作家、艺术家在那里交流探讨、切磋技艺和休闲、放松、会友的幽雅之地。文联的文艺会堂成了文艺工作者的向往之地。

  记:恢复重建后的上海市文联活力倍增,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来发挥影响力,增强凝聚力,这些工作是如何逐步开展的?又形成了哪些有影响的品牌?

  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建设提出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那时改善交通、改善住房,大片的棚户拆迁,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新的立交桥、高架桥、隧道、地铁建成通车的捷报频传。借此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渴望文艺的大好时机,我们及时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建设工地慰问建设者,同时让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贴近实际,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有意识地组织作家、剧作家、诗人、编剧、演员到那里采风,为创作新作品孕育“良种”、培育“土壤”、培养情感。

  改革开放后,文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恢复举办品牌活动“上海之春”音乐会演,“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创始于1960年。它是我国创办最早、国内外影响广泛的艺术活动。它以繁荣创作、提携新人为主旨,集中展示上海地区音乐新作和新人的新成就,积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形式新颖的艺术作品。我们还主办了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该奖的评选具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引领作用,于是马上引起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并把该奖的评选主办方由市文联升格为市委宣传部。80年代中期我们还承办了首届中国油画展。现在来看这个油画展是再普通不过的,但在当时却是盛况空前,有深远的意义。那时我们主办的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举办最早的国际摄影展,在国内外的摄影界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主办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活动在全国戏剧演艺界也广受好评。我们主办的影视剧本征稿活动、上海市美术大展、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等大型活动对推动作品创作、扶掖艺术新人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我们创办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和上海国际民间艺术节现在分别成为上海闸北区和宝山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为丰富地区文化生活,拉动地区文化旅游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不仅如此,上海市文联在组织联络艺术家的同时,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致力于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不断得以完善。

  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我们成立了文联艺术团、上海文艺培训指导中心,发挥知名艺术家的志愿者作用和退居二线艺术家的余热作用,组织文艺家到社区、农村和基层巡演、辅导。我们以“上海市文联社区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系列活动”为抓手,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艺术家以文化指导员的身份到街道乡镇文化馆进行文化指导,开设各类文艺类培训班,举办知名艺术家综合文艺鉴赏系列讲座,并以“走进文明社区——文化辅导、巡演”、“和谐心声——上海演艺工作者下社区巡演”、“和谐心声·情暖家园”——上海演艺工作者慰问外来务工人员等活动,为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文艺欣赏水平,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记:“海派文化”是富有历史积淀的、有特色的文化,上海市文联肩负着发扬、繁荣这一文化的重任,您如何看待“海派文化”?上海的艺术家应该如何将它发扬光大?

  杨: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陈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当前社会文化多样活跃的态势下,要重现整个中华文明的辉煌,就不能摈弃我们的根本,文化要自强,必须在传承民族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去创新。这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不应只沉迷于自我的小天地。心态不能太浮躁,要潜心钻研、潜心创作,这样才可能创造出传世好作品。当然,一个好的文化生态,要依靠大家共同来维护。对文艺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制定符合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记:您是今年5月接任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的,而对于上海市文联这样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文联来说,如何去维系这种发展势头,又能开展一个新的局面?

  杨:对于文联工作来说,要有发展思路,也要有工作抓手。我觉得之前的成就都来自这两方面。所以说,熟悉以前的工作,对我今后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会给我提供思考的方向,并且进一步地开拓文联工作新的领域。

  记:您刚才说到工作抓手,我们都知道上海市文联的权益处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都办得有声有色,切实为艺术家解决了很多困难,受到他们的拥护,也增进了上海市文联的凝聚力。

  杨:自2001年以来,上海市文联在保障、维护文艺家权益上作了两个层面、两大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前五年主要在文艺知识产权领域,也就是在保护文艺家著作权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在基础建设上,上海市文联从建立职能部门和工作机构入手,然后制定了接待登记制度、案件调解和处理制度等与维权工作有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拟定了著作权委托管理合同等。在功能建设上,上海市文联设立了法律咨询服务日、开通了维权热线、进行维权调研、开展了著作权委托管理和著作权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并开展了“在线维权行动”、“文联委员著作权专项服务”,配合司法机关的委托和当事人的要求开展了文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专项工作。2005年8月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后,我们又在保护演艺工作者劳动权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几年来,上海市文联共接待各类咨询200余人次,调处维权案例70余起,为艺术家追回著作权报酬100多万元。

  2005年8月11日,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大会正式召开。艺联是由本市表演艺术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组织。艺联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搭建人事代理服务平台,为非本市户籍演艺人员申领人才居住证、申办户籍,并按条件统一代为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搭建合法权益维护平台,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会员涉及劳动权、著作权、报酬权等方面的咨询、法律援助提供服务;搭建创业就业推介平台,为会员在影视拍摄,以及各类文艺演出提供创业就业的信息和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艺联网站、会员数据库建设,为演艺人员提供具行业特色的信息;搭建职业水平认证平台,通过申报、培训、考试定期对演职人员执业水平进行认证。

  记: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环境下,您如何看待上海市文联的未来?

  杨: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海作为现代大都市,文化发展更应该敢于探索、敢于走在全国的前列。

  上海的文化产业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历史、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方面优势条件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决定了上海的文化必须而且可以在相当一部分项目上走在全国前列;上海要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要立足长远,扬长避短,二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成本,三要推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重视文化民生是上海市文联进一步的工作目标;上海要把握好世博会这一机遇,推动文艺繁荣,推动上海的文化交流,提升上海的文化品位,促进上海的文化产业,增强上海的文化创意,繁荣上海的文化艺术。

  总之,科学发展与文艺繁荣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发展呼唤文艺繁荣,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这也充分说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之必需,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