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绿翳微雨,一座孕育了古蜀文明、焕发着蓬勃活力的西部大都市——成都,迎来了苏醒过来的又一天。
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天府广场、东郊记忆……一个个标识性的历史人文景观、时代变迁记忆,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远文脉、深厚底蕴和迅速发展、朝气蓬勃的时代脉动。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再到逐渐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到逐渐转型向着建立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向着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壮阔蓝图迈进……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成都面貌日新月异,越发彰显出文化积累底蕴、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兴起,一大批文化创意、设计、制作、营销、休闲、旅游等各类企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各类文艺人才在这里聚集并持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成都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也把一座城市团结引领新兴文艺队伍、助力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带入到了人们的视野。
一九八○年,成都市中心城区航拍图
文化新业态:激发城市的多元创造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就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昔日曾经辉煌的老旧工业逐渐转型或退出,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取代。与此同时,川剧解禁、“伤痕美术”崛起、流行音乐蓬勃发展……文化底蕴、时代潮流产生的驱动效应,也不断催化着成都的文化发展格局。
成都东郊,曾经是三线建设时期众多工业企业的落户地。随着一些老旧工业的转型或退出,这里被打造成了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形态的文化园区。2009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在这里挂牌,越来越多的音乐坊、工作室和音乐人等进驻,昔日繁忙的车间很快成了音乐人的温馨家园。2012年,这里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东郊记忆,可以说折射出了一座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的侧影——城市空间的释放、文化聚落的规划、全新业态的形成、融合发展的思路等等,让成都变得功能更加完善,更加温馨宜居,极大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位于武侯区的天艺·浓园国际艺术村,自2007年正式开村以来,已聚集200多位艺术家,每年吸引逾10万人次前来参观,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过亿元,且每年以20 %的速度递增。“艺术原创品的开发是一大重点。 ”浓园国际艺术村董事长杨丽告诉记者,未来除了继续打造艺术聚居区,还将注重文创产业发展,让市民与原创艺术零距离接触。
2017年,迷笛音乐、城市理想、亚洲音乐节、 TIT国际互动科技艺术中心、台湾华山文创、中国流行音乐基地(名人工作室)等12家音乐产业机构与成都音乐坊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为音乐版权、音乐活动、音乐发行、音乐制作、创新营销等方向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再次注入了新的动能,也为成都更加立体多元的文化发展业态增添了新要素、新机制。
东郊记忆、浓园文化综合体、蓝顶艺术创意园区、锦里、宽窄巷子民间工艺旅游综合体等一大批文化聚落的迅速崛起,进一步聚集了新的文艺人才。前不久发布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显示:目前四川全省各级各类新文艺组织共83952个,约251万人,注册资金达3600亿元。其中,仅成都市就占据了50 %以上,也催生了新的文艺形态、文化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创造力。
成都罗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个主要做当代艺术品展销的企业。伴随天府新区的开发,他们瞄准了中产阶层集聚社区新的艺术消费需要,近年来着力推进更加大众的艺术品展销。为了让艺术更日常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创新地举办了多场“让艺术走进商场”的展览,在成都蓝顶、上海M 50、北京798等地推出“未来之星”活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不一定能够作为收藏投资去购买传统经典的艺术品,但也有用艺术装点生活、提高审美的需要。 ”成都罗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策展人罗文涛介绍,因此他们尝试举办一些创新性的展览,比如让川剧、美术和音乐等进行跨界联动,把展览办到商场里,通过线上讲座、线下分享等形式,培养人们的艺术情趣,推动更多的人们从欣赏艺术变成对艺术品的消费,助力城市消费升级,提升消费的品位和内涵。
二○一八年十月,鸟瞰成都市中心城区航拍图
文艺新叙事:讲述追梦筑梦的“成都故事”
“人生的旅途,有更多遇见,常去的小吃店,陌生人的笑脸,想要的生活,梦想慢慢实现……”这首歌出自入驻东郊记忆的凡音动听音乐工作室的歌曲《留在成都》 ,唱出了许多新文艺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写照,也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今年已73岁的著名音乐人陈川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始终透着一股川味的流行范儿。20多年来,他没要国家一分钱,培养了哈拉玛组合、高原红组合、天弦组合、马尔康姑娘组合等民族音乐组合和扎西尼玛、兰卡措、桑娜央金、泽仁央金等80多位民族歌手。“改革开放40年,我成了最幸运的人,进行了创作,培养了新人,回馈了社会,培养的学生也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安家落户,改善了生活。 ”陈川感慨,回顾自己的经历,奋斗就是幸福。
陈川的经历,只是改革开放40年文艺弄潮儿的“成都故事”之一。在活动涉及各行各业的新兴文艺人才中,无论是歌手、演员、独立制片人、音乐制作人还是艺术设计者、艺术经纪人、非遗传承人、民间工匠艺人等,都成为了追梦筑梦故事的主角——其中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的原体制内组织和人员,也有返乡创业、“蓉漂”寻梦的文艺从业者。
“是川剧和改革开放给了我两次生命。 ”两次获得“梅花奖”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刘芸今年已70岁,退休后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长期致力于川剧的传承创新和教育普及,让川剧融入时代、融入百姓生活。在成都市文联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她以古稀之年,依然奔走在成都市区和彭州之间,为彭州打造川剧之乡、培训川剧小戏迷而奔忙。
一个不甚起眼的小楼,沿着楼梯往上走,里边却是别有天地。走到楼上,迎面而来的是“东方茉莉艺术培训学校”几个大字和横贯整面墙的宣传介绍栏,讲述着学校创办人、青年歌唱家马薇的从艺经历,介绍学校的设施、师资、课程、荣誉等。马薇一边走一边介绍情况,这里是琴房,那里是排练厅,这里是舞蹈教室,那里是器乐教室。
成都蓬勃活跃的音乐文化,人们期待用艺术提高生活品质的机遇,让马薇产生了创业的想法。2006年,创办了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2015年,又创办了东方茉莉艺术培训学校。
在众多新文艺组织里,成都前进歌舞团有些特别。它的前身是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在军队体制改革中,逐渐转型为一家直面市场的民营企业。记者来到这里时,许多演员出去演出了,团里显得有些冷清。一边的排练厅里,舞蹈演员们正在编导指导下进行排练。
“我们的魂、我们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始终坚持一面艺术创新,一面文化惠民,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成都前进歌舞团团长陈立介绍,改革的阵痛,并没有让这支特殊的新文艺队伍涣散,而是继续践行着自己的文化使命,每年都会参加大约200场次的各类惠民演出,“有时一天我们就有4场走基层的演出” 。
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告诉记者,新文艺群体不但将一些处于边缘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还在传统文艺范例内部和之间进行文体、气派的融合、扩大和创造性转化,各种表现体式格局自由融汇、组合,形形色色。他们还将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融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彻底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文艺形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量。
成都市新文艺组织——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成都市文联“感知成都”中新澳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民间手工艺家远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展销成都本土民间手工艺品、文创产品
发展新增量:不断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12月9日,位于东城根街和人民西路交汇处的四川美术馆,一个特殊的展览在这里举办。这是由四川省文联主办的“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特展”的最后一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进展厅,两张分别拍摄于1980年和2018年的成都城区巨幅航拍照片,立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一边是低矮的红砖楼、棚户区和不多见的高楼,一边是摩天大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巨变。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今年6月,成都市正式发布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 2017 - 2022年) 》和《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 。按照计划,成都将通过5年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面实现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功能,扩大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
“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为浓园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舞台。依托艺术家资源,做大做强文创产业、走国际化路线,是天艺·浓园博览园的发展方向。 ”杨丽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市民协主席。她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成都市文联对新文艺群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举办“感知成都”系列活动,把巴蜀文化带到海外,让更多的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参与国际对话和交流。“在一次国际展会上,新西兰、澳大利亚直接签了5份合作协议,民间工艺品一次性形成销售并全部售完。 ”
伴随新文艺群体的兴起,包括沙画、叶雕画、漫画、童绘和很多官方非遗文艺在内的文艺样式疾速发展起来,正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得到愈来愈多的认可。成都漫画星空社就是这样的群体之一,聚集了一大批年轻的漫画师。如今,他们打造了一系列大型原创故事漫画,部分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另一家从事漫画创作的文化企业泼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注意在创作流程中引入3 D建模等信息收集技术,探索漫画创作新的生产模式,作品大受欢迎。
吃火锅、看川剧、泡茶馆,是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城市休闲环境中,曲艺也十分发达。成立于2009年的成都哈哈曲艺社,就是近些年火起来的新文艺组织之一。从最初缺乏管理的同人曲艺社团,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营的企业,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曲艺社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成都新文艺组织——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东方茉莉花开悉尼》专场音乐会
服务新亮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新文艺队伍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为四川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在12月7日举办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首发式上表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个体工作者正式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他们也渐渐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文艺“四新” 。在团结引导和服务文艺“四新”的过程中,成都市文联迅速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方向和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文艺‘四新’ ,许多从业者直面市场,积累了很多推广、营销等市场方面的经验,这是传统文艺工作者所不具备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文化繁荣、文艺发展需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很好的磨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取长补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宋凯说。
在这方面,实际上成都市文联早已开展了相关探索——组织培训新文艺人才队伍,把他们纳入到文联组织中来,发挥他们在市场博弈中的所长;积极搭建各类文艺平台,为新文艺群体和组织推广、宣传以及进行职称评定、项目资助等服务,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团结引领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抵制不良风气,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文艺培训讲座等文艺志愿活动。这些探索,正成为成都市文联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的重要方面。
“2017年,我参加了成都市文联组织的培训,到浙江大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国家有关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的政策解读,到上海、浙江等地的工作经验,再到文艺理论、诗词创作、摄影绘画理论等专业知识,学完之后特别振奋。 ”罗文涛表示,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的生存状态,就是走市场,通过文联搭建的平台、建立的链接,方向更加明确了。
“我们长期坚持开展文艺惠民演出,除了政府采购,自己也做,前不久刚刚在中江、绵阳等地进行了下基层演出,这么多年来,几乎把四川所有地方都跑遍了。 ”马薇告诉记者,作为新文艺工作者,他们近些年来得到了文联组织的关注和关怀,虽然不在体制内,但也要时刻注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国外演出时,也特别注意维护国家形象,团队演员们都能够守时守信,从不迟到,演出后能自觉地收拾垃圾、保持秩序。
“我们现在的文化艺术活动,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也要让普通市民感受到文创氛围,享受生活美学,感受美好成都。”杨丽介绍,如今浓园已跟20多所院校合作,从开始的交流、展览到逐渐形成交易、走向市场,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已初步建立。在入驻的200多名艺术家中,30%是名家, 40%是青年艺术家,30%是孵化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艺术创作与产业市场的衔接,助推了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