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留存影像文本
作者:本报记者 余宁 实习记者 段泽林 驻四川记者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历史留存影像文本

——访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达军

  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四川画报》社长办公室,王达军正在接听手机,他示意我们先坐下,旋即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就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四川画报》社社长王达军忙碌的工作状态。好不容易忙完之后,王达军才抽空坐下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些年来,随着《四川画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工作也就越来越繁重,现在每天上班都是这样,电话不断、事情不断。由此,我们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四川摄影事业的繁荣。

  “我们这一代摄影家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哪里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提起改革开放,王达军不无感慨地说。王达军从1972年开始学习摄影,在摄影的道路上已跋涉了35年。王达军过去曾在成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从事专职摄影工作,因工作原因,时常奔波于川藏高原。皑皑的雪山,奔腾的河流,幽深的峡谷,辽阔的草原,明镜般的湖泊,彩云飞扬的天空……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以感动和震撼。王达军于是便逐渐地爱上了风光摄影,由此也成为了中国较早拍摄西部风光的摄影人之一。

  王达军说,他从1970年到1993年转业的23年军旅生涯中,共进西藏40多次。而通过最初入藏的艰难和今天进藏的便捷,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1970年,他被分到四川的汽车兵团,专门跑川藏线,由此第一次接触到了那条在当时被称作“西部奇路”的川藏线。当时全部是石子路,非常不好走,还会经常遇到塌方的情况。而现在全都是很好的路面,并且维护得还不错。当时兵站的条件很差,没有多少吃的,战士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罐头食品。而现在,兵站建设得非常好,还有温室,可以种一些蔬菜。战士们业余时间还有网络、电视等娱乐方式。原来川藏线沿线的很多牧民现在都根据政府的安排,选在好地方进行定居,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沿线的县城也建设得非常漂亮。在四川、西藏等地,很多群众信奉藏传佛教,政府对寺庙等宗教场所每年都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达军还自豪地说,从自己摄影装备的变化来看,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给摄影人带来的新变化。1972年,王达军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用的第一部相机是哥哥买来送他的海鸥4B,胶卷也全部由哥哥提供。王达军说,自己当时非常幸运,因为摄影在那个时代是异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当时一卷胶卷一块八毛多钱,而一斤猪肉才一毛钱一斤,一卷胶卷能买好多斤猪肉呢。当时能像自己这样喜欢摄影而又能从事摄影的人是不多的。1976年,王达军终于拥有了“新武器”:德国禄莱的双镜头相机。这时他也因为摄影爱好被提干成为所在汽车团的新闻摄影干事。之后,王达军的摄影装备不断升级,现在他有好几台专业相机,价值数十万元。王达军说,要是没有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就不能有这样多的人拥有摄影器材,摄影也不能拥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

  四川广安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2004年,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王达军前往广安进行创作并出版了《小平故里》摄影作品集。王达军说,当年,小平故居刚刚建好。广安的城市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初具规模。那次拍摄很有感触,为了以独特的角度拍摄好小平故居。他请求政府协助,找了消防车,升起云梯,爬上云梯的顶端,对小平故居进行俯拍。

  1993年,王达军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新闻出版部门工作,处于风光摄影巅峰状态的他将摄影的重点从风光逐渐转向了人文摄影。王达军说,风光摄影是将自然形态的美转化为观念形态的美,除要求摄影家对表现对象饱含感情,具有跋山涉水,不畏风雨,吃苦耐劳的体力和精神外,更多的是追光逐影。而人文摄影要求摄影家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现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很好地反映时代变化的细节和瞬间,这对摄影家来说更具挑战性。其后的5年间,王达军把主要精力放在拍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五省区的石窟雕塑艺术上。拍摄石窟对摄影的技术和图像品质要求极高,特别强调艺术性和完整性。在这期间,王达军和研究石窟雕塑的专家一道,寻遍了西南5省区境内所有的石窟,并进行了抢救性拍摄。几年之后,当王达军看到不少地方的石窟已经消失或者损坏时,既痛心又有些许欣慰,痛心那些人文瑰宝的消失和损毁,欣慰自己当时的拍摄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安岳石窟艺术》、《中国石窟雕塑全集7大足》、《中国石窟雕塑全集8四川重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9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4本大型画册的编辑出版,不仅留下了中国石窟宗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图像档案,更填补了西南石窟艺术在摄影上的一个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王达军又把镜头聚焦在西部的变化上。2000年,王达军拍摄的大型摄影画册《康巴风情》问世。从一系列康巴纪实图片中,人们可以见到他对藏民族风俗的了解和对瞬间的把握。王达军说,其中转世活佛坐床、藏族婚礼、康巴服饰、酥油花制作全过程等体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职业意识,就是摄影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艺术思想表现和创作,更是要服务于大众,应该为历史留存当下的影像“文本”,让更多的人通过图像较为系统地了解民族的文化。此后,王达军又跑遍了四川的70多个古镇,着力表现当代古镇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他说,因为也许用不了几年,这些古镇和古镇人的生活就会完全改变,记录下历史的瞬间,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

  王达军从1991年开始还对四川羌族进行了追踪记录和创作。他说:“羌族是四川独有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他们的建筑、服饰、风俗各方面底蕴都非常深。”没想到羌族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创,而王达军拍摄的照片成了历史的见证。

  王达军说:“改革开放30年,摄影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摄影队伍在不断扩大,摄影人正以无限的热情关注着日新月异的生活,正以强烈的责任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身逢盛世,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

理县桃坪羌寨 王达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