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5 · 12”时代,文艺助力绵阳新生与振兴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振兴家园 文艺记录时代、抚慰人心,让世界认识新绵阳

  每一年,绵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贾宗强都会重走灾区,去采访,去座谈,去看望,牵挂着灾难中遇到的那些手足同胞。不间断地走访十年,照片拍了厚厚一大摞,笔记本记了满满两大本。

  他挂念很多人,比如张春玲。2008年贾宗强带领同事为灾区群众送生活物资时,在路边临时安置点帐篷里,发现一个女孩,厚厚的头发遮着半张脸,蹲在帐篷里写作文。那就是张春玲, 4岁时面部烧伤致残,地震发生时正上小学六年级,她不顾个人安危,成功抢救出2名学生,后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称号。后来,贾宗强常去看望女孩,并为她拍下照片。2017年的照片里,她已经结婚,在家做微商。“上个星期,她抱上(生)了一个小孩,我去看了她,拎去两桶牛奶,还有我的《灾难记忆》画册,其中就有张春玲的照片,她婆婆喜欢得不得了,说这个画册以后要给娃娃看看。 ”

  新生活在继续,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得昂扬起来。地震中和妈妈幸运脱险的六个月大的马紫涵,已经上小学了;“可乐男孩”杨林,而今坐在轮椅上创建了两处“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 ;“敬礼娃娃”郎铮现在读初中,还获得了小升初一等奖;唐宏琼当时在帐篷里生下女儿,而今陪同女儿开开心心上学读书……贾宗强的镜头中今昔对比强烈,曾经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曾经的断壁残垣而今花团锦簇,愁容不再,喜笑颜开。十年沧桑巨变,像经历了两个世界,摄影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映照出无穷的希望。

  地震时,舒树东正担任重灾镇青义镇镇长,他也是一名流行音乐词曲作家、歌手,在投入繁忙的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惨烈的伤痛与火热的救援都点燃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新芽》 《折翅的山鹰》等一首首深情动人的歌曲。他还带上吉他,把歌声带到一座座村庄,一所所大学,唱给灾区同胞,“折翅的山鹰飞翔在蓝天,不见往日痛苦和哀怨,振作起容颜,扬起头去筑造那温暖的家园,挺起胸疗好伤飞得更高更远” ,音乐似一双温柔的手抚平伤痛,慰藉人心。

  痛定思痛,绵阳作家一批又一批走进灾区,挖掘抗震救灾精神与家园重建中的动人故事,记录家乡的毁灭与涅槃。老作家刘大军被困北川16天,目睹党员干部、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抗震救灾英雄壮举,时时被感动着,写日记详尽记下所见所闻。震后,他创作了《山高天远》 《山妖》等有关“5 · 12”地震题材的长篇小说,查阅了大量史料和羌族文化资料,书写北川羌区抗震救灾故事,讴歌羌族人的坚忍不拔与对生活的坚守和挚爱,“这个题材我还会继续探索下去,在家园建设中羌族人生活上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进步、民族的振兴” 。

  “作家有责任讲好抗震救灾故事。 ”作家冯小涓说道。她参与创作《挺起不屈的脊梁—— “5 · 12”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纪实》 ,散文《铁皮,在风中悲吟——祭“5 · 12”大地震毁灭的北川城》获得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散文奖,

俺爹俺娘(版画木刻)党江波 

  纪实文学 《北川无语:“5·12”特大地震民间记忆》讲述出了大地震发生时四川几千里土地

  上的灾难场景及军民救援中血脉相连互动的感人故事,艰难中见坚强,用笔悼念亡魂。冯小涓曾研究世界文坛关于地震的创作,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作家投入的感情与笔墨更多,“抗震救灾举全国之力,国家是我们人民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家乡才能在短暂的两三年时间里重建,发生巨大变化,要感谢党和国家,感谢这个时代” 。

  绵阳文艺家在行动,十年来未曾停歇,传承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扬主旋律,打主动仗。绵阳市文联主席马培松介绍道,绵阳市文联团结带领全市文艺家深入开展“写、画、唱、演、拍绵阳”文艺主题创作活动,全市约五千多名文艺工作者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创作出一批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文艺精品,为家园建设与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挺起不屈的脊梁—— “5 · 12”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纪实》 《羌山天难》 《山妖》 《山高天远》 《北川殇》 《母土》 《北川无语》 《断裂带》等百余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诠释灾难的无情与抗震救灾中的大爱,铭记历史,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绵阳。

  书法家、画家创作抗震救灾题材作品千余件,李青的国画《搭起生命的桥梁》 、王辉的国画《守望家园》 、廖宁的油画《板房迎新》 、马力平的版画《东汽——托起明天的太阳》 、顾洪斌的版画《灾后抢救组》 、何明奎的《不倒的红旗》等数十件作品入选“感恩·重建”“心系汶川”等全国美术作品主题展览。灾后重建以来,绵阳画家走遍全市各县区,用画笔记录城市建设与社会变化,展现绵阳人民不畏艰难积极开创美好生活的新面貌。

  《海誓山盟》 《大禹治水》 《云朵谣》 《羌人之歌》等,一首首富有藏羌民族特色、接地气的歌曲飘扬,唱响绵阳;电影《笑过2012》 、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 、小品《大年三十》 、方言话剧《咱们的牛校长》等展现灾区人民的顽强乐观,演绎不朽人间大爱。

  李贫大型史料摄影画册《撕裂的天空》 、贾宗强摄影集《灾难记忆》 、何茂华大型摄影画册《见证10年—— “5 · 12”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震后十年发展巨变纪实》等对比地

  震前后北川的风光与人文风貌,讲述绵阳人民如何走出灾难,重建家园,歌颂绵阳人民在全国军民支持下与特大地震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取得的辉煌胜利。

  写不尽的绵阳,道不尽的绵阳,后“5 · 12”时代,这片苦难辉煌的土地上发生着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历史不会任其沉默,文艺家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家乡人并肩作战,似润物细雨抚慰人心,也向世界宣告,一个新的绵阳已经站了起来。脱贫攻坚文艺盘活资源,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重建家园的同时,脱贫攻坚是绵阳打下的另一场硬仗。尽管是四川第二大城市,但绵阳是地震重灾区,大山深处依旧有偏远落后之地。尤其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成为主战场,羌族文化的保护与振兴成为重中之重。

  后“5 · 12”时代绵阳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延续到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拔穷根” ,安居扶贫“挪穷窝” ,教育医疗扶贫“断穷路” ,政策兜底“脱穷境” ,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文艺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轻骑兵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凝心聚力,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并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盘活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与生产力,共同携手奔小康。

游仙区石板镇铧厂村,一场喜庆的婚礼举行 贾宗强 摄 

  走进涪城区丰谷镇,悠悠河水似一条缎带温柔萦绕,树木苍翠,掩映着一座不显山露水的传统样式的二层小楼,这就是“炳林笔庄” ,这里的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了200多年,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屋子里,几位坐在轮椅上的青年正在埋头配料,准备制作出一支支精美的狼毫。笔庄老板罗松是绵阳市民协重要骨干力量,每年对50余名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与合格学员签订居家灵活就业协议,既增加了残疾人收入,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

  北川有国内现存最大的野生辛夷花森林,每逢辛夷花开,一座座山变成粉红云海,美轮美奂。以辛夷花为主题,绵阳文艺界开展了主题诗会、摄影大赛、美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扩大北川辛夷花的知名度,每年吸引近万名游客慕名前来。画家何多俊创作辛夷花作品上万幅,将辛夷花画展带到香港、甘肃、河南、海南等全国各地,让无数人认识了辛夷花,认识了北川。此外,摄影、美术、歌曲等创作也频频发力,助力北川的涅槃与飞腾,辛夷花香与羌族文化传到祖国各地。

  “羌绣” ,当地人称“做花” ,是羌族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为抢救和传承羌族文化,拓宽灾区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绵阳文艺界加大了对羌族文化的挖掘,其中羌绣产业发展迅速。张桂熙是市民协会员,震后组织绣娘们走出悲痛与阴影,一起用双手织就新的天地,“北川绣娘”“西羌绣娘”一个个品牌先后走向全国,羌族生活文化馆在热闹的商业街头拔地而起,还创办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残疾人帮扶基地、北川职业中学羌绣课外实习就业基地等,免费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带动就业2380余人,一根根小小的绣花针带动了一方土地的脱贫致富。张桂熙说,“地震让世界关注北川,关注北川绣娘,但北川绣娘不会一直依靠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创造未来! ”四川省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云珍,在北川非遗保护中心开始自己的羌绣事业,10年来带出5000多个徒弟,她大胆创新,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古老的羌绣时尚起来,还通过电商平台网上销售,获得年轻人喜爱。

  羌绣之外,羌族文化更多元素被挖掘传承,形似“羊”的图腾、羌笛、羌寨,碉楼、麻龙灯舞、萨朗、咂酒等,浓郁的民俗文化缤纷多彩。绵阳市摄协、音协、舞协、作协等在岩窝寨、青片等羌族原生态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核心区域设立创作基地,组织创作采风, 《羌红美酒敬亲人》《羌红飘起来》 《望羌年》 《羌山牧歌》等优美的羌族元素歌曲应运而生, 《羌家姑娘采茶忙》 《清漪绿》 《羌族铃鼓舞》 《羌寨素描》等村里人自己演出的羌族舞蹈第一次走出大山,将家乡的民俗展现在世人眼前。市书协常年坚持在两地开办书法培训班,市摄协还邀请港澳台,汉中、东莞、兰州等地摄影家回到北川开展采风创作,以影像的倾诉方式告诉人们,北川正在崛起!“影视小屋”也在这里建立起来,传播北川声音,讲述北川故事,培养影视特长生,为北川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拓展了道路。

  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大量楷模人物,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忘我,带领一个个村庄走上康庄大道。捐出个人千万资产、不拿一分钱报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最美村支书”张勇;扎根偏远山村,用摄影、录像等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招商引资,建立起百亩魔芋和药材种植创业园的“最美大学生村官”肖琳;一生守护羌山湔水,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时不幸坠崖,因公殉职的“党的好干部”兰辉;等等,都为绵阳人乃至全社会所铭记,绵阳文艺工作者将这些动人的事迹一一传颂,记录时代人物,弘扬正能量。大型话剧《铁炉汉子》 、方言剧《乡情》 、小品《一个千万富翁的承诺》 、电影《换个活法》 、歌曲《一诺千金》等讲述张勇回乡创业的艰苦与成就。 《羌山追梦记——中国最美村官肖琳和他的北川岁月》 ,电影《羌笛悠悠》 《山恋》等筹备拍摄,大型纪实摄影展展出《最美村官肖琳和他的羌寨》 ,激励更多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到扶贫攻坚事业中来。

  “当羊角花开满故乡的山岗,我们在碉楼下把你凝望,山风熟悉你匆忙的脚步,山谷回响着你的笑声爽朗……”这是马培松创作的歌词《当羊角花开满故乡的山岗》 ,再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已故副县长兰辉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唱出了人们对远逝的英雄的怀念,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绵阳文艺界还创作了话剧《羊角花开》 《公仆兰辉》 、电影《兰辉》 、水彩画《兰辉》等歌颂“党的好干部”兰辉。马培松说,“采访兰辉管辖下的煤矿时,煤矿工人跟我们讲述兰辉怎么到井下检查安全,告诫他们安全事项,非常亲切随和。兰辉是时代英雄,更是我们的一个羌族兄弟。 ”

后“5 · 12”时代,绵阳在不断崛起,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创作灵感与素材;文艺的力量是无形的,文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为这片土地涂抹上醉人的色彩,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提供着不竭的精神源泉。新的时代,一个新的绵阳迅速腾飞,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新的未来。

 

北川绣娘 贾宗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