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
作者:本报记者 余宁 实习记者 段泽林 驻四川记者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川剧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strong></p>
<p align="center">——访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p>
<p align="justify">  如果要把一个剧种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联系起来,那这个剧种只能是川剧。人们都认为邓小平喜欢川剧,是因为邓小平是四川人。但邓小平喜欢川剧显示出的不仅仅是对家乡艺术形式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文艺事业的关怀。由邓小平对川剧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人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他对文艺事业的重视程度。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曾长期主持四川省川剧振兴领导小组的工作,他对邓小平关心和重视川剧的历史非常了解。他感慨地说,因为有了小平同志的关怀,改革开放后,川剧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p>
<p align="justify">  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初,身为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就十分重视川剧。李致说,邓小平非常关心和重视川剧的发展,当时西南局设在重庆,为了让南下干部喜欢川剧,西南局就定期举办川剧晚会。还规定不许中途退场,有时候还要把戏院的门给锁上,以防有人中途退场。有些同志当时不理解为何要有这样的“强制性”的规定。邓小平说,外来的干部要接近四川群众,就必须了解民风民俗,知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要学说四川话,看川剧。贺龙也说,四川人民喜欢川剧,我们就应该喜欢,这是群众路线问题。邓小平等老前辈的这些举措推动了川剧艺术的发展。</p>
<p align="justify">  李致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川剧和其他戏剧都被打倒,被禁止演出,一些道具、行头也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砸了。只准演移植的“样板戏”。“文革”结束后,待拨乱反正,包括川剧在内的戏剧形式如何发展,是让文艺界人士关心的一个问题。1978年春天,邓小平因外事任务到了成都。一到成都,邓小平就提出要看川剧传统戏,点了长期被禁演的优秀剧目,而且还要请遭受迫害的老艺人出演。当时,四川是马识途主管文艺工作,他和省市文化部门的人员一起,组织老艺人,从1月31日到2月2日一连为邓小平演出了三场,共演了13个折子戏。老艺人阳友鹤、周企何、周裕祥、陈书舫、戴雪如、竞华、杨淑英、许倩云等参加了演出。刚开始的时候,杨淑英因病没有去,邓小平就问,是真病呀,还是被打倒了?当得知杨淑英是真病了,邓小平就当即派人把她接来,并请医生为她看病。三场演出受到邓小平的热烈欢迎,他看完后高兴地说,这样好的戏,可以为群众们演出嘛。这些年,大家都没有看过。邓小平还说,趁老艺人还在,可以拍些资料片,准备一两台节目到北京演出。报纸刊发了邓小平观看川剧的消息,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国戏剧界。之后,其他剧种也纷纷上演传统剧目。邓小平在四川看川剧,等于从行动上为文艺解冻。被禁锢了十几年的传统戏曲,被邓小平解放了。</p>
<p align="justify">  1978年12月,四川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川剧演出队伍晋京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京城观众的欢迎。李致说,据当时带队的四川省文化局局长邓自力回忆,小平同志曾说,川剧是一个大剧种,可以多演出“三国戏”,从“桃园结义”到三国统一,把它演完。小平同志还嘱咐剧团,演出的时候一定要把字幕写好,字迹不要太潦草。</p>
<p align="justify">  李致还回忆说,1983年9月下旬,四川省又一次组织川剧演出队伍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先后演出了《巴山秀才》、《绣襦记》、《禹门关》三台戏,还演出了一场折子戏。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到演员的驻地来看望大家,觉得那里的条件不太好。后来,13名老艺人被请到远望楼宾馆去住。卓琳兴致很高地看了每一台戏,还告诉大家,小平同志的听力不好,不来看戏了,由她来看望大家。</p>
<p align="justify">  但是,后来邓小平还是观看了演出,提起这段往事,李致非常兴奋。他说:“当时所有演职人员都因为小平同志不能来看戏感到失望。谁知奇迹出现了,我们接到了小平同志要来看戏的通知。这个消息让整个演出队伍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小平同志点了7个折子戏,由于全部演完要用很长的时间,于是,演出团的顾问严永浩和艺术指导席明真和大家在一起商量,考虑到小平同志对川剧非常熟悉,完全可以删掉一些过场和压缩某些情节,后来老艺人自报压缩时间,编排了节目。当时的演出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小平同志邀请了原来在四川工作的几位领导来看戏,正在北京参加会议的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等同志作为陪同。开演前,我和演出团副团长郝超在小礼堂门口迎候小平同志。一看见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我们感到既高兴又亲切,我主动上前和小平同志握手,并自报家门。”</p>
<p align="justify">  李致说,演出开始后,为了保护小平同志的听力,乐队压低了锣鼓的音量。我选择了一个从旁边可以看见小平同志的位置,看他怎样看戏。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小平同志的兴致很高,不时露出笑容。老艺人的表演十分精湛,舞台上没有任何差错,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演出结束后,小平同志主动上台祝贺,与演员握手。他先和全体演职人员合影,又和13位老艺人合影,还和工作人员合影。管理小礼堂的负责人看到这种情景羡慕地说,只有你们川剧才有这样大的面子。</p>
<p align="justify">  李致说,川剧是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不断发展繁荣的。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1982年,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并成立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这在全国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四川省委针对川剧制定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和“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当时他是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后来又担任了组长。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川剧的发展。川剧界出现了魏明伦、徐棻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剧作家,创作编写了《四姑娘》、《巴山秀才》、《田姐和庄周》等一大批创新好剧,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其中晓艇、刘芸、沈铁梅等都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工作后的第一次晋京演出,在京城引起了轰动,给在京的四川人很大鼓励。当时,叶圣陶、丁玲等文艺界名家都很关注,曹禺专门为这件事在中国剧协开了欢迎会,并带去了三台戏,而每台戏都召开了研讨会。黄宗江高兴地说,“我是在过川剧艺术节啊”。</p>
<p align="justify">  正是由于邓小平对川剧的重视和关怀,由于四川省川剧振兴领导小组的努力,川剧艺术不断发展繁荣,并成为民族艺术的代表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1985年,应西柏林“地平线”第三届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四川省川剧院访欧演出团赴西柏林演出大型神话歌舞剧《白蛇传》和折子戏《拦马》、《放裴》、《秋江》等。后赴荷兰、联邦德国、瑞士、意大利演出。演出团共60人,李致担任团长。李致说,1985年6月7日,《白蛇传》作为艺术节首场演出,在柏林自由人民剧院与观众见面。当时门外排着许多等票的人,与国内等票不一样,他们没有哄抢,只有静静地等待,手里拿着一个纸做的牌子,上面写着需要的票。《白蛇传》后半场武戏能成功,这一点他自己有把握,但前半场文戏能否被接受,则很难说。戏刚开始的时候,场内极为安静,似乎连自己的心跳都能听见。为何没有掌声呢?自己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后来才知道,因为观众们不熟悉中国戏曲,不知道什么时候鼓掌。但第二场刚结束,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致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全场鼓掌欢呼20多次,谢幕历时10多分钟,观众们还以用脚踏地的声音表示兴奋。面对狂热的德国观众,看到他们这样热爱川剧,许多演员的眼睛湿润了。李致记得艺术节秘书长西格荣说,选择川剧不是偶然的,正因为有了川剧演出的成功,即使别的演出不够理想,艺术节的演出整体也是成功的。</p>
<p align="justify">  赴欧洲演出之后,1987年和1990年,李致两次带队赴日本进行演出。当时团员有60多人,演员都很优秀,以保证艺术质量。李致说,1987年,《白蛇传》赴日本演出时,《朝日新闻》用了很大的版面进行宣传,还刊登了四川省地图,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主要演员的巨幅照片。《白蛇传》演了很多场,当时演出介绍一本是1000日元。演出在日本最大的剧院举行,演出票在大半年之前就都被预订完了。1990年,他带川剧《芙蓉花仙》前往日本演出,时任驻日大使的唐家璇称赞说,川剧的演出起到很多工作不能起到的作用。他还把日本前首相请来观看演出,把川剧大大夸赞了一通。我注意到来看演出的观众主要都是日本人因为在日本有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会欣赏国外的艺术,所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演出。</p>
<p align="justify">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川剧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李致对川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现在,国家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地方独特的文化的配合,大形势非常好。整个川剧在台上是振兴的,台下有些困难,但这会随着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而改变的。李致说他曾在农村看到川剧的演出,好大的一个场子,有很多观众看演出。魏明伦和徐棻的川剧作品在大学生中间很受欢迎。这说明,川剧在新时期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川剧一定会不断发展繁荣的。</p>
<p align="center"><img width="350" height="221"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201021376962846472.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5/202010/W020201021376962846472.jpg" OLDSRC="W020201021376962846472.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983年秋,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br />
看完川剧折子戏片断后,上台向演员祝贺。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width="350" height="159"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201021376962840696.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5/202010/W020201021376962840696.jpg" OLDSRC="W020201021376962840696.jpg"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1983年第一届振兴川剧晋京演出。图为郭汉城、贺敬之、<br />
阳友鹤、李致、袁玉堃(左起)在剧场休息室交谈。</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