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晓艇参加川剧相关活动
“说到我,有人说,是邓小平解放了川剧,解放了晓艇。但我要说,邓小平和改革开放解放的是一大批艺术家,同时也使中华文化有了复兴的基础。 ”谈到邓小平和改革开放,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哽咽了,他拿起桌上的纸巾擦了下溢出眼眶的泪水,强调了一声,“我们都要感恩改革开放” 。
1978年,来到成都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看川剧传统折子戏,在成都金牛宾馆的小礼堂,晓艇与许倩云、蓝光临、阳友鹤、周企何、周裕祥、陈书舫等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一起,为邓小平连演了三场川剧。“小平同志看到我后,握住我的手说‘老朋友喽’ 。 ”晓艇回忆,那次演出他在刘金龙的《做文章》中饰演单非英,并演出了《李甲归舟》 。而提起这段往事,晓艇激动地说,“为邓小平演出,这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异常兴奋。 ”也正是这次演出,让川剧“解放了” 。
“川剧代表着四川文化,是四川地方风土人情的化身。 ”成长于四川的晓艇从小就进入梨园学戏, 1949年后他加入国营的锦江剧团。1959年,成都市组织了一个青年川剧团到北京献礼汇报演出,“我们一批年轻人去,第一天演《白蛇传》 ,来看戏的有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一场演出就打响了” 。随后,他们带着《白蛇传》 《鸳鸯谱》等十本戏在全国巡回演出,“当时川剧已经风光到这种程度。 ”然而到了“文革”时期,包括川剧在内的传统戏曲逐渐“遇冷” ,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川剧等传统戏曲才逐渐开始复兴。1984年,晓艇获得第一届梅花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省委推进川剧振兴的同时,晓艇也在以自己的行动促进川剧的改革。
川剧有五种声腔:昆曲、高腔、弹戏、胡琴、灯调。其中,高腔是最重要的一种声腔,“高腔是没有伴奏的,自由性很强” 。而八十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沙梅教授来到成都,带来了呕心泣血写成的音乐改革实验剧《红梅赠君家》 。 ”作为川剧实验改革剧目的《红梅赠君家》一反传统,采用以钢琴为主的交响乐队来为川剧演唱伴奏。“将交响音乐带入川剧之中,就剥夺了高腔的自由性,每一拍怎么唱,全都在节奏里。 ”虽然这一改变引来了很大的争议,但晓艇及川剧院逐渐将交响乐伴奏的方式融入到川剧之中,是一个有价值的全新尝试。
另外,晓艇认为传统的川剧唱腔是“干吼” :“我们川剧演员,到了一定年纪嗓子就不好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唱法有问题” 。晓艇意识到,嗓子的发音是要学的。1983年,晓艇前往上海自费学习意大利歌剧发声,“试图将歌剧的浑厚运用到川剧的声腔之中” 。学习刻苦的晓艇最后的考试拿了第一名,而这种唱法也一直被他沿用至今。学了歌剧发声,再唱川剧是不是就不是正宗的川剧了?有人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但晓艇有自己的看法:“有传统戏曲的底子,把人家先进的东西学来融进去,这叫为我所用。 ”说到这里,晓艇现场唱了一段,声音饱满又洪亮,而他今年已经81岁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晓艇的注意力也逐渐从舞台上转到舞台下,“观众买票看戏是要享受美,我老了,人家不愿意看老的,愿意看年轻的” ,晓艇笑着说。而近些年来,指导青年川剧演员,成了晓艇越来越看重的工作。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青年川剧演员文东于2009年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晓艇专门来帮他排戏,“晓艇老师排戏很认真、很严格,思想上并不陈旧,在保留传统程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文东告诉记者,在排《酒楼晒衣》的一个造型动作时,晓艇甚至建议可以借鉴一个牙膏品牌的广告词。
年至耄耋,晓艇身上有一个特殊的名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5月,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晓艇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项目的“接班人”就成了一项需要去做的工作。晓艇现在每年要带两个学生,教他们唱好川剧,“我是卸了装,但不谢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