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当前多彩的劳动生活 创作时代需求的劳动颂歌
《劳动颂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研讨会现场
本刊讯(记者 王素芳) 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繁荣歌曲创作,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于9月7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组歌《劳动颂歌》研讨会。音乐界专家、全国劳模代表、基层工会主席、组歌部分词曲作者,以及全国总工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总工会、北京文联等有关领导聚集一堂,就创作该组歌的现实意义及如何创作反映现代工人劳动生活的歌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全面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总工会责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市职工音乐创作室的词曲作者,按照精品工程的要求,历时两年精心打造,而后又邀请著名词曲家加盟,高水平地完成了组歌《劳动颂歌》的创作,并隆重推出了《劳动颂歌》2007北京电视晚会。
与会者认为,组歌《劳动颂歌》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今天的工人不但有力量,还有智慧,有文化,创作出反映行行业业工人共有的心态、风貌并能广泛传唱的歌曲,不仅是工人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与会者认为,和以往的工人歌曲不同,新时期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走进了工人的行列,一批高科技的生产领域进入创作视野。相比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要和时间赛跑》、《采伐歌》、《老司机》、《工人阶级硬骨头》等,组歌《劳动颂歌》拓宽了涉及领域,题材面广、色彩有了变化,形式上也做了尽可能多的尝试,这些新举措拓展了接受群体,是很好的尝试。
与会者认为,写工人题材的作品很难把握,把握创作题材宜宽不宜窄,听众接受心理上的认同感受不受行业分类的限制,没有太标签化的创作反而更容易成功。组歌《劳动颂歌》在同时体现工人生活的厚重感和时代感两方面做了艰苦的努力。
与会者认为,歌曲创作的最终意义还是能够广泛传唱。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形式日趋多样和灵活,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方方面面,歌曲的推广应该在操作方式上更多地吸取经验。作品写得再好没有操作出不来,现在媒体活动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操作方式。可以把创作和受众两者结合起来,使创作过程化、社会化,强势媒体的推动可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增强作品的推广效果,同时又反过来对词曲作家造成刺激,在市场的推动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与会者还对组歌的主题、题材、内容、旋律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主题还可以更加精简,题材还有挖掘的可能性,内容上可涉及一些略带叙事又简简单单的作品等。
与会的各方专家、领导纷纷表示愿意尽全力做好组歌《劳动颂歌》的宣传推广。目前,组歌《劳动颂歌》中的15首歌曲已结集出版,并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CD(附伴奏音乐)和DVD,在广大职工中宣传推广。近期还将举行组歌《劳动颂歌》作品演唱大赛,再次唱响《劳动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