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今天的劳动者歌唱
作者:金兆钧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今天的劳动者歌唱

——《劳动颂歌》听后

  由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电视台主办,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的2007北京“五一”电视晚会在“五一”前夕隆重推出,随后该晚会的音像制品也已经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像出版社出版了。

  这是北京市总工会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全面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工人歌曲创作与传播,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启动的一项文化工程。《劳动颂歌》组歌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音乐创作室的词曲作者的创作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词曲作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我国劳动歌曲创作是和现代歌曲创作同步开始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渔光曲》、《卖布谣》、《大路歌》、《开路先锋》、《二月里来》、《码头工人歌》等一批优秀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描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也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也出现一大批歌颂劳动者的优秀歌曲,如《我为祖国献石油》、《勘探队员之歌》、《草原晨曲》、《工人阶级硬骨头》、《老司机》、《我们是光荣的八大员》、《天安门前留个影》等等。应该说,在百年中国现代歌曲创作史上,以劳动和劳动者为题材的创作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新时期以来,早期也仍有一些佳作出现,如《金梭和银梭》、《假如你要认识我》等等。但确实近年来劳动题材的创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确实都不是很多。从另一面看,倒是企业歌曲有较大的发展,可惜大多数的企业歌曲由于种种原因,能够超越企业局限而在社会上获得流行的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着全面的转型时期,“劳动者”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以往,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和“农民”的概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现在我们的“工人”概念除了传统产业工人之外又出现了仍然相对独立的“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第二,对于“劳动”本身的概念也已经出现了新的解释,“白领”们算不算劳动者呢?第三,在全面转型的社会中,都市文化的发展显然远远超越了乡镇文化,全面都市化的进程也正在全面加速。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某种意义上,传统意义上的劳动题材歌曲受到忽略可以理解,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偏差就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的时髦潮流中,文化品质、精神家园的守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遇到了挑战。一定程度上,构成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力量的劳动者群体受到了轻视或漠视。这仍然是需要我们思索重视并匡正的。

  因此,《劳动颂歌》的创作和出品值得赞赏。为此付出努力的组织者、策划者以及参与创作的作者们也值得赞扬,参与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是对劳动和劳动者价值的再认识、再肯定,也是社会层面上对于良知、理想和关怀的呼唤和张扬。

  观看听赏这部组歌,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组歌没有沿袭传统的创作思路,较好地解决了内容的厚重感、朴实感和时代感的关系。歌词创作的选题和角度更为宽泛,选题上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型产业,语言上既有朴质的述说,也不乏新颖的语汇。这说明创作组充分注意到了如何以创新的思路和语言去表达事实上已经变化了的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题材。

  第二,在音乐创作上,组歌经过了认真的策划,体裁丰富,独唱、合唱、领唱合唱、二重唱、三重唱、流行组合等等均有涉猎,并相应组织成数个段落,从而有较强的时尚感,也有较大的气势,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第三,相当一批作品具有了动听上口的旋律,这恰恰是当下不少歌曲创作常见的弱点——在所谓的时尚化、国际化的观念下,不少作品以“洋”为“新”,而忽视了我们的音乐传统和大众审美趣味。这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这部作品还有些遗憾的话,一是有些歌词太“实”,似乎不明确点题就不是“劳动”歌曲,其实,以今天而论,不一定非要说出高压线塔才是描写电气工人,也不一定非要用上鼠标才算时髦。重点还是情。《山楂树》写了“青年镟工和铁匠”,但恐怕喜爱这首歌的远远不止镟工和铁匠吧。

  二是有些作品相对来讲,还是有点求大求全。大和全可以写,这里指的是“大”和“全”仍然有“空”的问题,歌词上的空也就容易造成音乐上的空。

  形式上够宏大,曲式调性乃至和声编配都够复杂,却失去了群众性——就我看来,以“劳动”和“劳动者”为题材的声乐作品还是以中小型体裁为主更好。

  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有更有力的传播,也希望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在听取听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得更为精练完美,更希望类似的创作活动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成为可持续的文化工程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