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方资源 开拓蜀地影视新局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峻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成都拥有显著的地理优势,而悠久的历史也使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资源,如古蜀文化、金沙文明、三国文化、川剧文化等。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经济枢纽的成都还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桥梁,它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路交通网络。成都周边还拥有多样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如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九寨沟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众多。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交通条件既可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灵感来源、外景资源,也可为影视产业的物流、拍摄及后期制作等提供便捷。

  成都人口众多,当前常住人口已超2100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超1700万。据有关统计,成都总人口的近一半为青年群体,其中外地到成都的“蓉漂”人口已超680万。中国影视市场观众多为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成都青年人口,尤其是成都众多高等教育机构所吸引的大量青年学生,为本土影视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观影群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数十所高等院校(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设立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为影视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产业链所需人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所拥有的深厚人文底蕴与独特文化氛围,还吸引了众多创意策划人才汇聚于此。不少本地高校影视专业留驻的毕业生和众多外地加盟的优秀影视人才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为成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周边区域秀美的自然风光既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吸引了不少影视制作人的到来。成都市区的古蜀文化、摩登景致,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环球中心等,为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提供了理想的拍摄场地。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与电视剧《爱很美味》都曾在现代时尚的太古里、环球中心等地拍摄;而颇富“文艺范”的中韩合拍爱情题材电影《好雨时节》在成都充满烟火气的街巷拍摄。成都春秋长、冬夏短的气候条件也为影视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时空条件。

  随着《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地,基于成都强势布局数字文创产业的背景,已初具规模的成都影视城正加速打造中国数字影视文创高地,且已完成摄制《我的父亲焦裕禄》《宿敌》等20余部影视剧,吹响了“成都造”影视品牌的集结号。产学研一体发展的规模化、集群化,已成为成都影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无疑会促进成都影视产业的发展。

  当然,成都影视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较之于北京、上海等地,成都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成都影视产业与国内外的合作项目相对较少,还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国内主要影视产业集群多集聚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成都需加强与这些城市的联动,借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影视产业实力,并有效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影视产业发展大潮。此外,大型优质电影节展的缺乏,影视产业投融资与营销宣发方面的不足,高端影视创意、策划、评价人才的欠缺,也制约了“成都造”影视剧的数量、质量乃至影响力,成都还未形成有效的策划先行的影视工业机制与对“成都造”影视作品的有效评价体系,也缺乏能将成都城市性格、城市特色融入故事情节的城市品牌电影或电视剧。

  概言之,成都的区位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现实需要,都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成都亟需整合多方资源,克服不足,突破局限,充分发挥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以政策扶持促产业创新,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产业协同,加之数智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在不远的将来,定能有力推动成都影视产业的增质提速,进而开拓蜀地影视新局。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影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