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
对标国家人才战略,打破学科建设壁垒
栏目:重点课题成果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结合成员各自专业方向和教学科研实践,在相关高校和院团进行广泛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基础上,对标国家人才战略,力图从声乐理论、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制约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培养的症结,研究提出,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打破学科建设壁垒,以“声乐表演”为核心优化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从声乐理论、“试验田”研发、课程构想等多方面进行建设性实践探索。

  在理论理念层面,对标国际声乐人才标准,对表国家人才战略,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综合优质的声乐拔尖人才培养生态。课题组从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史、声乐理论文献、声乐家、声乐作品、声乐界的理论争鸣、国际声乐比赛获奖歌唱家等方面入手,确定了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的基本定位——立足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声乐拔尖人才。他们拥有全面、扎实的演唱技术和表演素质以及相应的视唱练耳能力,能够较快地学习和驾驭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类声乐体裁和声乐艺术形式,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审美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各项声乐比赛中有优异的表现和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优秀声乐艺术走向国际,实现中外声乐艺术的良好交流和文明互鉴。

  在教学实践层面,以“声乐表演”能力为核心,以“视唱练耳”训练为轴心进行多元训练,综合培养拔尖人才的专业能力。课题组研发了以“四季”音乐会命名的试验田项目。该项目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本科二年级至博士一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一批学生,将其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声乐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训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通过会议研讨方式,从中外声乐作品选曲、视唱练耳教学多模态复合维度音乐能力训练、“本能化”的声乐表演能力训练、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合作等方面进行设计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试验田的学生按声部进行组合,进行重唱及独唱的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音乐会的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除此之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自学科优势,探索出较为新颖的训练方式:

  一是在视唱练耳方面的训练中,课题组在之前举办的各类教学研讨会基础上,从国际化的视野中来思考打造适合中国声乐专业学生的专属音乐能力训练内容,归纳总结出针对不同声音条件、音乐能力的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训练方法,初步形成系列教学方案与教材样稿。

  二是在舞台表演能力的训练上,课题组认为该项能力是拔尖声乐人才的“必须能力”,是体现“拔尖”的必备能力,而歌剧排演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围绕上述内容,课题组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本、硕、博三个层面的表演教学实践出发,深度研究歌剧舞台表演的基本规律,精准、高效地训练学生。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将视野进一步扩大,跟踪关注到了声乐拔尖人才就业方面的问题。课题使用问卷星APP调研了217份问卷数据,对声乐拔尖人才的就业情况和意向进行了调查,得出声乐人才工作性质与就业地点选择多样化、职业选择多元期待的结论,提出对声乐拔尖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采用“一专多能”的教育模式,并注重人才的实践应用,还应对其进行教学能力提升。

  经研究,课题组认为,从优化培养机制的角度看,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优化我国现有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声乐课程结构学科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个性化“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关于专业训练方面,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1.有关人才培养主体应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声乐赛事,以赛代练,是新时代声乐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

  2.与时俱进优化视唱练耳课程建设。继续推进声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将视唱练耳音乐能力评测系统智能化、平台化、终端化,能够实时监测音乐人才培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状况。

  3.完善声乐表演教学课程体系。确立声乐专业学生表演教学作为小的学科分支,构建从表演基础课到歌剧表演课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全行业对于表演教学的重视,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表演教学可建立践学联盟;为声乐表演教学培养和储备专业师资,培养有音乐基础、有戏剧学习背景、熟悉歌剧舞台表演创作规律的合格教学人才。

  4.研发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声乐教材体系。打通声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及时关注前沿声乐创作,加强声乐专业学生对戏曲演唱和表演方面的培养。

  (执笔人:课题负责人孙媛媛、课题组成员裴聿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