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两新’园区化聚合发展研究”课题组
试答“文艺两新”高质量发展“五问”
栏目:重点课题成果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概念。“新时代‘文艺两新’园区化聚合发展研究”课题,着眼“文艺两新”十年发展崭新成果、问题挑战、特征规律和使命担当,积极回应“文艺两新”高质量发展“五问”。

  ——试答身份之问:五大变化显辉煌。“文艺两新”经过十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大变化”,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辉煌。一是理论之变,“文艺两新”理论研究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理论成果丰硕。二是身份之变,“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身份已成共识,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三是规模之变,“文艺两新”门类不断拓展,总量持续扩充,规模立体壮大。四是产业之变,“文艺两新”在市场大潮中搏浪前行,已成为文艺市场化产业化的主力军。五是责任之变,“文艺两新”的自觉传承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已成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实践者。

  ——试答时代之问:四大挑战须正视。十年蓬勃发展中,“文艺两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规模实力不再弱小,甚至高手林立,但仍然存在“散”沙一盘各自为政现象,未能聚集合力。二是壮大发展目光“短”浅,局限于以商养文、单一业务、作坊式经营,未能普遍拥有规模化链条型发展眼光;三是创作思考“浅”显,创作不深入,创文艺精品难;四是自我认同“边”缘化,与政府支持渠道若即若离未勇于踏前。

  ——试答路径之问:四大战略促合力。在发展路径探究中,课题组以12个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和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为实例,总结出集聚发展五大类型:专业集群·创作生产型,城市更新·多元共融型,自然相生·生态赋能型,仓储交易·强化链条型,政校合作·资源优化型。这些集聚区在“文艺两新”集聚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四大战略。一是聚合发展“攥指成拳”,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结伴发展,成规模闯市场。二是园区化聚集“聚沙成塔”,园区平台集合各类生产要素,汇集各方资源力量,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三是蜂王效应“积健成雄”,汇集文艺行业骨干和文化产业龙头,借助文艺名人“光环”激活本土文化资源,带动聚合以名家为主导的更多社会资源。四是数字化创新“运斤成风”,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媒介,助力文艺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试答使命之问:四大任务强担当。课题组试论,新的文化使命与“文艺两新”的诸多特点高度契合,赋予“文艺两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动能与新任务。一是繁荣创作力促攀高峰,始终根植生活最基层,将最具泥土芬芳、最有生活味道、最能抒发群众情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融入文艺创作,笃根本、去浮华,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奉献人民,以文立传。二是“五字”脉络传承中华文脉,“文艺两新”是中华文脉传承最广泛的参与者,他们坚持以“道”“技”“物”“文”“俗”五条脉络,深度融合、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相传。三是打通文艺惠民“最后一公里”,充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自身源自民众的角色优势,形成基层文明实践惠民新风,让文化的魅力在人民生活中绽放,以文惠民。四是孵化项目创新兴产业,在市场化链条中交融延伸出新投入模式、新创作方式和新活动载体,打造新兴产业和新兴群体的发展阵地,以文兴业。

  ——试答协同之问:“四大协作”谋发展。一是三方联动建园区,采取“党政规划许可、文联行业引导、企业主体建设”模式,规划建设“文艺两新”集聚发展园区。二是“三雁”战略促引进,实行“头雁引领、良雁带动、雁阵齐飞”战略,引入名师“先走进来”,吸引文艺大军“紧跟上来”,形成巢穴“再走出去”,促进园区“人才集聚—产业孵化—市场活跃”。三是三大机构强服务,文联成立专门机构,如四川省成立新文艺组织和文艺志愿者服务中心,解决“无人管理”的短板;“文艺两新”成立自我管理组织,如四川成立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解决“一盘散沙”的问题;成立园区政务办事机构,解决“难以集聚”的弊端。四是党建引领防风险,在新文艺组织建立基层党组织,加强培训学习教育,强化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执笔人:课题负责人邹瑾、课题组成员崔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