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里程碑式的文献与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相呼应、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的思想指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这一历史语境下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针对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语境。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之间有着前后接续的历史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历史进程,要抒发人民的感情,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要发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两次讲话中,“人民性”的文艺思想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认为当时的人民大众包含四种人:领导革命的工人阶级、革命同盟军农民阶级、革命主力军武装工农和革命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阐述,使得“人民性”这一概念有了具体内涵。对于“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则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改变态度,改变立场,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其具体实现路径就是“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在创作上使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如秦腔《血泪仇》、评剧《逼上梁山》、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荷花淀》,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话剧方面, 《粮食》《打得好》《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延安文艺的“人民性”指向群众性和民间性,但也不只是利用民间形式这般简单,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现代性内涵。有学者指出,延安文艺有着强烈的现代文化先锋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一时代命题,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向明确规定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同志在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也希望“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思想的重要论述,将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呼应了时代、社会发展的变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并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内涵有了全新的阐释:人民指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民,不只是一种整体的符号,更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的劳动者。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辨析了文艺评价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是评判作品的三把尺子,缺一不可。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革命文艺要服从于革命政治的需要是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存亡抉择的现实考量,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强调则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艺的市场化既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却也同时带来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迷失方向”,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体现了文艺的社会、文化、教育、审美、经济价值的多重融合。
2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北京话剧舞台创作在多方面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
近年来在首都舞台上,一大批表现英模人物、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讴歌新时代的主旋律作品脱颖而出,如话剧《谷文昌》《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香山之夜》《八百里高寒》《抗战中的文艺》《扶贫路上》《铁流东进》《英雄时代》,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等。这些作品在题材选择、叙事视角、人物塑造、舞台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打开了主旋律戏剧创作的新局面。由冯静编剧、白皓天导演的话剧《谷文昌》,塑造了谷文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形象。剧中的谷文昌冒着极大的个人政治风险,力争为“敌伪家属”摘掉帽子,定性为“兵灾家属”的情节段落聚焦了官僚主义机制与维护群众利益之间的尖锐冲突,颇具现实意义。该剧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生活细节,剧中“抢烟袋”“战友送别”等段落,既有生活质感,又把握住了“英模人物”身上具有人性温度的闪光点,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表面的空洞口号,而是谷文昌心中的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与观众心心相通,唤醒了蛰伏在人们内心的美好人性。田沁鑫导演在《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等剧中特别着力于舞台表现语汇的探索,将戏剧表演与舞台影像、即时摄影、线上展映等技术手段有机融合,不仅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并且有效地拓展了主旋律话剧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李宝群编剧、任鸣导演的《香山之夜》,则回归戏剧最单纯质朴的表演形式,通过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夜的“隔空对话”,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追问。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青年创作者聚焦现实民生,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普通人的人生选择、人生困惑、价值追求的原创话剧作品。由黄盈、张婷编剧,黄盈导演的话剧《打开一九九〇》,以1990和2019两个时空的并行交织为线索,描述了生活在北京胡同的3位主人公从少年到成年的生活历程。剧中,国家大事件和个人小生活相互映照,发掘平凡人生中的温暖与价值,是一部继承了老舍先生衣钵的“新京味”话剧。又如,北京市文联出品的,林蔚然、王人凡编剧,李伯男、韩清导演的《喜相逢》,以轻喜剧的风格,展现了在北京市“回天行动”的大背景下,一群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靠出租房屋为生的“老北京”,也有经历过“北漂”生活的“新北京人”,通过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呈现了一个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普通“北京人”的精神风貌。张慧编剧导演的《杂拌,折罗或沙拉》,则以“困境”为主题,拼贴了连接现在、未来的3个小故事,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既有现实观照,又有哲理思考。刘深、杨浥堃编剧,林熙越导演的话剧《鼓楼那些事儿》,通过基层法官赵晓海忙碌而平凡的一天,刻画了一位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的基层“背包法官”形象。剧情在家长里短、看似琐碎的邻里纠纷矛盾中展开,通过幽默风趣的情节、事件、语言,透视出新旧观念交织中普通人的价值伦理冲撞。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入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院团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台台精美的文艺演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制作的舞剧《只此青绿》将一幅宋代古画《千里江山图》的美学意境以舞蹈的灵动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创新性的现代表达。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两项国家级重大评奖中获得殊荣。国家大剧院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年开年大戏《正红旗下》、北京演艺集团制作的原创音乐剧《理想之城》、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音乐剧《觉醒年代》等众多剧目展现出北京戏剧演出的雄厚实力。这其中,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国家级院团发挥了极大的引领作用。由北京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老舍国际戏剧节”将“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作为办节宗旨,展演了一系列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舞台剧作品,突出了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同时,民营院团的创作活力也不容忽视。鼓楼西剧场2023年举办了首届“独角戏戏剧节”,推出了《一只猿的报告》《象棋的故事》《吉他男》等3部精美的“独角戏”演出,获得了艺术与市场的双丰收。导演易立明对位于北京东单核心区域的原“大华电影院”进行了全面改造,将这栋承载着几代市民情怀的老影院,改造为全新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并推出了《科诺克医生》《弗兰肯斯坦》《我是哪一个》等一系列作品。繁星戏剧村不仅有《我是于欢水》《奋不顾身的爱情》等原创小剧场保留剧目,而且承办了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活动,连接传统,勾连古今,成为古老戏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平台。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整整10年了。回望10年,首都文艺工作者以一部部扎实的作品,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答卷。在这10年的历程中,有艰辛、有奋斗、有温暖、有成就、有收获。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像人民作家柳青那样真正扎根人民,“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召唤、无愧于人民期待的文艺精品。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北京市文联 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