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霸凌了,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不服,放学后把他约在小花园,他又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服了。”这样的桥段居然出现在某社交平台所谓的搞笑短视频中。据媒体报道,近日在短视频平台上,“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内容创作日益多元化,但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现象尤为令人担忧。从“我被霸凌了”的搞笑梗,到“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短视频的泛滥,这种趋势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情感,更可能误导公众对校园暴力的认知,甚至激发新的暴力事件。
不难发现,相关视频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强烈反转、令人目瞪口呆的价值情感选择,从而具备了“强戏剧性”,但带着明显的刻意,既背离常情,更罔顾是非。尽管文艺创作中确实存在、也允许存在戏谑的风格,但其核心一定是严肃的,基调一定是高扬真善美的。在这些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短视频中,我们却看到了受虐式的自嘲与自嗨,毫不正视问题,更无是非正义。当技术化的所谓“创作”缺失了内在的人文关怀,甚至将本应给予更多人文观照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流量操控、进行娱乐消费的时候,影响是极坏的。
一方面,校园暴力娱乐化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一些人曾亲身经历校园霸凌,那些看似轻松的搞笑视频,实则触动了他们心中最痛的伤疤。这些视频不仅未能提供安慰、进行反思,反而以一种戏谑的、消费的心态,去营销一种所谓的“喜剧关系”,着实很不应该。当暴力行为被包装成笑料,施暴者也可能因此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大碍,甚至值得炫耀。这种心态的蔓延,无疑会加剧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此类视频容易误导公众对校园暴力的看法。部分网友在评论区表现出的冷漠甚至支持态度,反映出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心态。当暴力行为被当作娱乐消费时,人们对于真实暴力事件的敏感度和同情心自然会降低,进而侵蚀社会的公德和正义。
面对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现象,创作者当然是第一责任人,需要进行认真自省、严格自律,短视频平台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平台有责任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管。具体而言,平台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审核机制,对涉及校园暴力的视频进行快速识别并予以下架。同时,平台还应加强用户教育,引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避免为了流量而触碰道德底线。此外,平台还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打击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行为。比如,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和公示;或者推出正面引导内容,展现校园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以正面榜样力量抵消负面影响。
遏制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界定校园暴力的范畴和处罚标准;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则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情况,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将校园暴力娱乐化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无情伤害,更是对社会公德和正义感的公然挑衅。期待通过加强监管、引导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消除校园暴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