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揣报国理想与热情,北上长春支援建设,留下一系列“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感人故事。如今,这些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由吉林大学出品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先生向北》以这一历史为蓝本,讲述了老一辈学者为振兴东北文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奋斗故事。该剧自去年公演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7月28日,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百精,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欧阳逸冰、汪守德、季国平、刘侗、刘云志、邓凯、郭长虹、康伟、刘琼等专家学者,以及《先生向北》主创人员共同出席会议。
鲜活的“先生”群像点亮思想之灯
话剧《先生向北》改编自吉林大学校友、长影集团总经理鲍盛华的著作《先生向北》,全剧共分八场,以匡亚明、唐敖庆、于省吾等十余位知识分子为原型,讲述了老一辈教育界、科学界、思想界和文化界学者扎根东北,为吉林大学发展振兴付出艰辛努力的动人故事,生动再现了“北上”先生们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话剧《先生向北》讲述的是前辈先贤爱国奉献的故事,再现了吉林大学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并回忆了建校先贤在吉林大学播撒科学和人文火种的往事。”张希表示,通过传播、传承“北上精神”,《先生向北》点亮了吉林大学师生的思想之灯,使大家领悟到,在纷繁的选择面前要有格局、有境界、有勇气、有担当,做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匡亚明老校长“三顾茅庐”请来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身居海外的高鼎三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王湘浩、蔡镏生、唐敖庆等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地方……《先生向北》所塑造的“先生”群像令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印象深刻。说起该剧的人物塑造,中国剧协顾问季国平认为,《先生向北》在突出先生们崇高精神的同时,又为他们的感情和行为赋予了鲜活性,使剧作无比动人。“从戏剧艺术的角度来说,通过一个个动人的细节,来彰显先生们的人格魅力,既能凸显戏剧性,又给观众以温暖动人的观感,使剧作具有了突出的艺术张力。”季国平说。
“《先生向北》所表现的是一群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功勋卓著、品德无私,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特别是那种一种一心‘向北’、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汪守德提到,近些年来,以科学家、教育家为表现对象的剧作和影视作品数量众多,“但在看完《先生向北》之后,我觉得我们仍然没有以文艺作品穷尽科学家、教育家的崇高精神,还需要努力对此进行挖掘”。汪守德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向北》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为此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时空”碰撞彰显历史哲理性
“《先生向北》用历史的文化去解读文化的历史,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大学校史的范畴。”看过这部剧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直呼“远远超出想象”。他认为,这部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人物,把历史的文化与文化的历史联结在一起,通过生动的讲述,显示出深刻的历史哲理性。同时,该剧运用“穿越”的设定,实现了当代人与历史的对话,使戏剧具有充沛的艺术表现力。“《先生向北》中的‘穿越’,并不是影视剧中常用的那种‘穿越’,而是基于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解读而产生的当下与历史的碰撞。”在他看来,类似“穿越”的设定,正是历史的统一性、一致性与完整性的有力表现。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同样提到了《先生向北》中“以穿越的方式来构建剧情”的创新表达。他认为,这种表现方式能够根据剧情需要和创作者的主观视角,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由出入,既灵活生动地展现不同年代先生“向北”的历史语境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又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实现了先生精神的塑形铸魂,同时也凸显了后来者在叩问先生精神的过程中传承先生精神的当下意义。除此之外,康伟还提到了《先生向北》对于话剧创作的大学模式的创新,认为《先生向北》的创作机制和模式,既是大学对育人新方式的探索,也是对专业院团、专业文艺工作者有益的启示。“《先生向北》体现了吉林大学对自身历史的珍视和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再发现的历史自觉,这也启示我们,大学的历史,是包括话剧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的独特而丰厚的资源,值得以符合艺术规律的表达、以新时代的观照视角,进行艺术的阐释。”康伟说。
“话剧《先生向北》是一种历史的回响,再现了一段科教兴国的历史;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展现了教育家、科学家、大先生的爱国情怀;是一种责任的担当,给出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密码。”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原校长李元元表示,《先生向北》以时空对话的方式回答了东北发展之路上,能不能产出科技成果和培育高水平人才,能不能在全国战略布局中担负更多的重任等一系列问题。每一次掷地有声的回应,都给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以启迪和指引。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