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化作生活之美,走进千家万户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李丹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让文物在现代生活中重现光彩,发挥好传播历史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是当下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文创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我国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源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而文创产品也成为了文物传承和走进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开设了文创商店与文化产品的展厅,将历史文物的样式、图案、花纹等传统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文创热”。文物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能够为人们带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文创产品是连接古代文物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文物”走进生活就要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重器3D树脂冰箱贴”,冰箱贴设计元素源自四羊青铜方尊、“利”青铜簋、后母戊鼎和大盂鼎四件国宝重器,冰箱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青铜的色彩和质感,还能够作为小盆栽使用;洛阳博物馆的朱颜镜,设计灵感来源于其馆藏的唐代名镜——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提取文物中莲花、鸾凤等元素,镜子小巧轻便,兼具高颜值和实用性。这类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吸引了更多人去了解文创产品背后的文物历史和故事。

  不过,文创产品在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和“创”缺失的问题。文化和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生命线,赋予了产品深厚的内涵和多样的呈现形式。而部分博物馆在创作文创产品时存在照搬文物图案、采用粗制滥造的制造工艺、用单一产品作为载体的情况,例如千篇一律的冰箱贴、书签、纸胶带等文创产品,同质化的设计容易制造出大批的工业复制品,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创产品实用性的需要。除此之外,文创产品浮于表面的设计还难以展现文物的文化内涵,而缺少文化内涵的文创作品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与普通的商品无异,无法让“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这类产品的设计严重背离了文创产品“文”与“创”的初衷。

  推动“文物”走进千家万户,首先要让文创产品的实用功能落地,产品的设计创意不能过于抽象和难于理解,避免“中看不中用”。各地博物馆在进行文创产品创作时要具有市场敏感性,设计理念与产品类型创作应当与时俱进,精准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对于文创产品功能的不同需求,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文创产品新种类。发挥好文创产品作为文物与群众之间的“使者”的作用,除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创产品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品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创产品创作要重视文物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唤起民众集体的记忆和情感,引起广泛共鸣,做到文化性和实用性兼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而文物要想通过文创产品“活”起来,就必须真正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要重视文创产品的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服务好民众,不断通过文创产品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