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作家群”应书写当代北京的
新地标、新空间、新经验
——“北京的文学文学的北京”——新北京作家群现象专题研讨会综述
2023年,《北京文学》开设“新北京作家群”专栏,自栏目创办第一期至今,专栏共刊登了19位作家的20部作品,并组织评论家开展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引起了评论界对于“新北京作家群”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新北京作家群”如何界定?“新”在哪里?界定这一群体有怎样重要的意义?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共同承办的“北京的文学 文学的北京”——新北京作家群现象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围绕“新北京作家群”的概念定位、文学书写及其所体现的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深度研讨。
“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重提地域性写作现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新北京作家群’的创作,应呈现出北京乃至全国的‘最大公约数’和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的文学想象。”谈及“新北京作家群”这一概念,《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认为,“新北京作家群”并非一个具有倾向性的美学流派概念,而是一个文学组织概念,即是团结凝聚起在北京生活创作的各类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元珂认为,目前“新北京作家群”的内涵、外延和风格尚未厘定,需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新情况作出新界定。但同时,张元珂也试着为“新北京作家群”进行了分类:“‘新北京作家群’主体可以分为北京本土作家、定居北京写北京的作家、定居北京写故乡的作家、北京高校创意写作作家、北京郊区乡土作家五类。作家们应通过个人化的文学书写,探索建立属于当下的叙述法则、美学法则和修辞策略。”
应如何发掘“新北京作家群”?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认为,“新北京作家群”的概念不应是无边的,应建构其独特的本质特征。“如将概念严格限定于北京地方作家群体,可从如何在北京思考和记录真实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展创作;如不局限于地域划分,可从审美标准、语言意义上对地域性进行超越,书写北京与故乡的关系。”樊迎春说。中央民族大学教师赵天成认为,首都北京的地方性和全国性、地方性和去地方性之间是相互嵌套的,应从北京特殊的地方性和与世界性的相互缠绕中发掘新北京文学。
“文学是有生产意义和价值的,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应成为创造文学价值的高地。随着人口的流动、‘新北京人’的安家落户,必然产生新北京故事、新北京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表示,当前“新北京文学”尚未充分挖掘出北京的价值、情感和意义,而“新北京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新”在何处?仍需学界、业界勉力深耕。对于“新北京文学”的当下发展,《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同样认为,“新北京作家群”作品虽具有“奇正相生”的精神特征——“书写奇景、奇观、奇人奇事,阐释仁厚、善好的思想”,但作家还缺少对时代价值的探索,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性还需提升。“‘新北京作家群’应去地域化、去风格化,作品要大于概念,让文学回归对时代精神的探讨。”岳雯表示。
“‘新北京作家群’的‘新’应开拓出北京文学新的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表示,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人民的“故乡”,时代的发展、新旧的更迭带来的传承与创新,是“新北京作家群”的创作基础,应探索书写当代北京的新地标、新空间、新经验,以文学之笔再造一个开放、流动、包容的“新故乡”。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同样认为,“新北京作家群”应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北京新的城市地标、市民生活、城市风貌,需要将自身置于新媒介和新兴文化的影响下,在世界文化意义上进行文学书写,“期待‘新北京作家群’能够进行探索性的文学实践,创作出体现城市文化积淀、引领当下文学潮流、塑造美学形象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