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二泉》专家研讨会在津召开——
聚焦探索中国民族歌剧“产教学研演”体系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初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专家研讨会日前在津举办。乔佩娟、居其宏、雷佳、游暐之、项阳、张萌、王安潮、郭克俭、乔邦利、李岩、孙茂利、孙嘉艺等专家学者以及王宏伟、黄定山、王绍武、任卫新等出品单位负责人和主创主演代表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天津音乐学院在教学和创作上卓越水平的典范展示。通过精心编排的曲调、唱段和剧情处理,民族歌剧《二泉》成功地概括并传达出了深刻的主旨和情感,展现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进而开辟了民族歌剧发展的新视野。

  研讨会上,民族歌剧《二泉》总导演黄定山介绍了该剧创排在教育和舞台表达上的创新。他表示,这一版《二泉》更加突出角色的现实生活、心理空间及其命运处境,通过多层的戏剧结构和心理结构,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同时,试图将传记性的叙述转化为具有国际视角的戏剧语言,增强剧作的国际通用性和戏剧语言的现代感,提升剧作的全球吸引力和艺术表现力。该剧编剧任卫新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强调了情感的力量,以确保剧作的深度、力度和感染力。

  “《二泉》作为一部歌剧,舞台呈现的整体水平很高,演得好,唱得好,整个舞台故事讲得也非常好,又好听又好看又感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认为,这个戏写的阿炳,不仅是一个民间艺人个人命运的体现,而且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呈现,在阿炳卑微甚至残破的身上,负载着我们民族多灾多难但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才能这么深沉,这么感人。《二泉》的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更体现在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上,极大地提升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在当前艺术教育中值得广泛推广。著名歌剧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认为,天津音乐学院将音乐教育与戏剧舞台紧密融合,创造出具有深度的艺术表达,塑造了学生的“精气神”。这种教育模式提升了天津音乐学院在专业院校中的地位,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更对整个歌剧教育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到歌剧本身,包括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等都得到了高水平表现,体现了学院的整体艺术水平。

  “《二泉》以师生同台的形式将排练场化作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了中国的民族歌剧艺术,还在演绎华彦钧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到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炽热的家国情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雷佳表示,民族歌剧《二泉》的排演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歌剧表演专业课,众多名师的指导,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实践机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项阳认为,天津音乐学院创排《二泉》,不仅仅是重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升,展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承载,还体现出了教育机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部剧的表现很成熟,非常打动人心,尤其是通过华彦钧的经典乐曲《二泉映月》和阿炳不幸的人生展示,以及他与彩娣之间苦命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作曲家莫凡表示。《歌剧》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理事游暐之认为,自2017年该剧首演以来,《二泉》在文本和音乐方面更加集中和凝练,更深入地探讨了阿炳这一人物的命运。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认为,《二泉》创作团队成功地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戏剧人物,这种转化不仅是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而且还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民族歌剧《二泉》艺术总监王宏伟表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希望通过创排民族歌剧《二泉》,展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同时架起一座桥梁,让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未来天津音乐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形成中国民族歌剧“产教学研演”一体化教学体系,推出更多具有充沛艺术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力作,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