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探寻新时代文学发展之路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武汉大学、三峡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海内外16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活动的与会学者320人,参会论文近300篇。大家围绕中国文学传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功能与价值研究,现代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学科整合与学术创新研究,“数智时代”中国文学面临的学术挑战研究等9项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守正: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体认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对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同,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会专家从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包容性特征、召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现代文化和文学中的中国本位观念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必须深入厘清“中国文学是什么”,要充分意识到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体认的重要性。他表示,一个民族只有实现民族文化主体性自觉,才能自立自强。“推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能对其他文明亦步亦趋,而应增强自身文化主体性体认。对文学而言,深入厘清‘中国文学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前提。”他表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结合“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展开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在古今演变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总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不惧外部强势文化的威胁,重焕生机和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探究了郭沫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称其为“第四种选择”,即并非简单的“打倒/继承”,也非没有原则的所谓“中西融合”,而是基于清醒的现代意识提出了“激活传统”的新方式。他认为,郭沫若式的“激活”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由衷的尊重,是对中国文化“澎湃城”的召唤。
创新:传达中国现实,陈述中国话语
如何推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与会专家着眼于文学实践和文学发展史,从不同文学体裁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入手,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发表了各自看法。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结合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诗文革新运动,包括近现代的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表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强调中国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与时代、现实、生活的发展相结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方长安指出,当代诗教不同于传统诗教和现代诗教,它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以古今中外彰显人类文明、具有现代意识的优秀诗歌作品为阐释对象,以培养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关注人类命运和中国问题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波将被建构的“传统”显影于新世纪诗歌的整体图景,并从精神向度和诗学观念等角度追索传统与新世纪诗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情状。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樑分析了梁启超、鲁迅、梁实秋、钱钟书、余光中、梁锡华、黄国彬等人的“学者散文”风格,认为其与《文心雕龙》所说的“杂文”暗合,是当前古今中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精神的体现。湖北省评协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倡导建立“中国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学”,以此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的新旧融合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表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根源于现代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其精髓则是现代中国经验的积累和现代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五四”至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世纪经验及世纪故事的忠实传达和写照。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从中国文学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西方哲学思想本身只有与中国的时代文化及作家思想主体相契合,方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资源。
“文学何处得以安放”:发展新时代文学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境遇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提出“文学何处得以安放”命题。他认为,当高科技对人类形成冲击时,更要增强对人的文学的自信,而且当下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必须融入时代发展,加强学科间融合,体现文学的现实价值。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杨治宜分析了互联网写作空间的迅速演变使之成为了“数字的沙滩”原因,进而探究了中文赛博空间的技术变革与古典诗词创作问题。
与会专家对新时代文学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设性的构想。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赵学勇分析了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强调新时代文学追求“现代性”思想意识和文学精神对于民族复兴及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佘晔认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开放包容是当前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三个要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则探讨了新世纪的“大现代”文化意识,以及贯通古今、新旧、雅俗及网络的通达意识对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