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坛之二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统的惯性、延续及传承

王廷信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华传统艺术是在发挥创造性的历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是让“过去性”和“现存性”统一起来构成的艺术传统。传统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智慧体”,是在创新所推动的变化状态中不断延续的。而创新也无法脱离传统。就传统的传承而言,我们应从广泛深入持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保持传统的经典面貌,以及让传统以创造性的姿态融入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民众创造独特的体验方式、大力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建构等方面思考。

 

中华视觉文化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深度融合之刍议

齐隆壬
(台湾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兼任教授)

  ChatGPT的问世推动和提升了整个AI(人工智能)的产能,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通过梳理国内近年AI平台应用和AIGC作品,中华视觉文化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得以论证。如要达成此一目标,建议要对中华文化元素如传统文学、历史故事、书法、绘画、戏曲等视听领域,建立多元和众多的中华视觉文化和艺术的数据库,对推动和推广中华视觉文化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深度融合必有成效。

 

网络文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化

胡疆锋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也是构成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文化传统,探索现实主义新的表达方式,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去书写时代,是网络文艺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中国网络文学面临套路化、模式化、庸俗化突出,难出新意等问题。探究如何使其走出始盛终衰者怪圈的可行路径,可借用网文思路实现类型融合,借鉴和吸收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澳门文化架起与国际、内地连接的桥梁

苏耀光
(棋人音乐工业有限公司创办人)

  要让澳门的文艺作品找到一个出口,将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参与感十分关键。音乐是回忆与情感的载体,在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所创作的主题曲《莲成一家》中,我们邀请了25个澳门不同行业代表共同参与,以音乐记录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发展与喜悦之情,让歌曲传唱度更高,引发澳门同胞的强烈共鸣。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尝试立足澳门多元的文化特色,以创新的音乐及多种方式,让澳门“土生葡语”歌声留住濒危语言。拥有生命力、能够永恒传承下来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并充满情怀的作品。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新构建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当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阶段性提升。网络文学、网络剧集、网络游戏等引领文化出海新潮流,中国网络文学成为全球性文化事件,平台出海开拓了传播渠道和市场赛道。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依然存在主体力量格局失衡、内容表达倾向不良、渠道潜力尚待激发等问题。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新构建,要把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对接全球文化艺术的审美诉求和市场需要,推动中国故事的创意转化和世界表达,在不同主体间构建协同传播联盟。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抱负

邝美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歌手)

  新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方面,我有如下认识:第一,要深化国学研究,传承中华文化;第二,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转型。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担当、积极作为,中华文化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从“肩上芭蕾”来思考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吴正丹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25年前,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我与搭档魏葆华将中国杂技与西方芭蕾进行了创新性融合。25年来,“肩上芭蕾”走到了世界20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对话。“肩上芭蕾”将杂技的“力”与芭蕾的“美”创新融合,既维持杂技艺术中对技术难度和表演精度的极高要求,又引入芭蕾的舞蹈语言和表现技巧,丰富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多样性,开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道路。杂技艺术超越国界的语言,让不同的文化可以在尊重与理解中交流,在创新与融合中共进。

 

澳门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艺术创新与国际传播

王伯勋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执行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未来,中华文化应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与世界对话的新路径,通过深化对内传承与向外传播的双重策略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在实践层面,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文化认同,更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等全球性平台上,通过澳门等文化交汇点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

 

全媒体时代中国戏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策

——参照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问苏联的成功经验

周丽娟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戏曲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质和精神追求,而其“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使得价值理念的传播更为巧妙和自然,更能有助于国际社会从文化基因上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问苏联,围绕着让受众看得懂、乐于看和主动看这三个问题,做出了最大努力,进行了成功探索。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互补互助,“内容+技术”融合赋能,在总结此前戏曲文化国际传播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定能构建戏曲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以大会发言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