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讲述故事的工具,更是一种地域文化与精神气质的载体。方言的运用,虽让非本土观众初感陌生,却恰恰增添了剧目真实质感与地域色彩,正是如此,才有新的生命力与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如是表示。
由浙江省剧协、《剧本》杂志主办、宁波市演艺集团承办的“新时代甬剧传承、发展、创新”研讨活动7月4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主持,邀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浙江省剧协副主席谢丽泓,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勇,浙江省剧协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叶志良,宁波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谢安良,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红等参加研讨会。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剧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建于1952年的宁波市甬剧团经历70多年的发展变革,已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甬剧专业团体,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剧团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近年来,剧团精准挖掘素材,弘扬本土文化,打造了多部优秀原创剧目,如根据宁波民营企业家真人真事创作的《宁波大哥》,以宁波帮为背景的《筑梦》,以及甬剧史上首部红色题材作品《红杜鹃》等,这些作品在故事上独辟蹊径,广泛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甬剧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风貌。
7月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甬剧《柔石桥》是宁波市甬剧团在现代戏的创作探索方面试图塑造当代戏曲艺术作品的最新成果。区别于传统甬剧剧目,《柔石桥》在其擅演的民国题材的形式上,综合运用了全新的创作语言继承与发扬传统戏曲艺术,通过在戏剧立意定位、人物塑造、音乐编创及舞美设计等多方面的大胆革新,又借鉴话剧、舞剧等艺术元素,使舞台表现手法更为丰富,意境的呈现也更具当代性。在研讨环节中,专家们围绕主题,为甬剧的未来出谋划策。
在周育德看来,甬剧之所以能够在戏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当下戏曲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宁波甬剧团积极寻求改革之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拓展演出市场等措施,成功实现了持续发展,值得借鉴”。刘玉琴结合甬剧《柔石桥》的观感,对甬剧这一剧种作出了“永续传承,后继有人”“小剧种,大气魄”的评价,表示甬剧在现代戏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令人瞩目。
胡一峰提到,甬剧作为一个独特的戏曲剧种,其传承与创新的生命力,归根结底依赖于一批批优秀剧目的诞生与积累。聚焦于如《柔石桥》般兼具传承与创新精神的剧目,对于推动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传承的精髓何在?发展的路径如何?创新的落点又应在哪里?回到甬剧本身,传承的核心在于对艺术本体的坚守与发扬。这不仅仅是对表演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甬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传承。”马也说。
仲呈祥指出,要尊重并遵循艺术规律,不断探索适合甬剧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要站在更高的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的高度,去审视和反思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