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开发传统节俗,要重视“共享”的价值
——浙江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引发的思考
栏目:中国新闻名专栏·艺苑走笔
作者:谢圣心  来源:中国艺术报

  端午节将临,各地节庆活动络绎不绝,裹粽子、做香囊、点雄黄、兰汤浴等民俗体验活动,引来民众的热情参与。浙江嘉兴长达9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尤为热闹——大运河畔,伴随着龙舟竞渡的喧天锣鸣,一系列适宜全家老小齐上阵的节庆形式,如端阳市集、真人NPC、童玩会、手作体验、传统演剧与艺术品展览等让人应接不暇。据悉,截至今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在嘉兴连续举办18年,且逐渐具备了高政企社联动度、高品牌辨识度、高社会影响力等特征。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无疑为探索城市节庆与文脉赓续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

  嘉兴端午节庆活动为何受到民众如此青睐?笔者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两方面主要原因。

  首先,该节是基于所在城市人文传统,对端午民俗谱系进行的系统性发掘、构建与创造性转化,这为该节庆活动奠定了共享的文化基础。重塑民俗谱系的核心是系统化整合地方性民俗知识。在“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开发中,主办方通过宋韵和武侠风格的物象与景观的营造,令嘉兴西南湖、子城遗址公园、月河历史街区焕然一新,这为穿梭于此的行人,勾勒出节日的时空线索,架起了贯通古今生活的桥梁、触发人文想象的支点;借助口头与跨媒介的图文、影音,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人们深入嘉兴端午故事。如“端阳市集”中的伍子胥、苏东坡、货郎等真人NPC,令嘉兴端午英雄、名人与宋韵生活方式活现于眼前。集市突出“端阳”之名以及对节俗的讲述,进一步吸引参与者对节庆本源与内涵的深入思考;同时经由商业化改造的仪式行为也更具开放性、观赏性,如“五芳斋杯龙舟赛”“百粽宴达人社区争霸赛”“月河长街宴”等。如此一来,关于嘉兴端午民俗共时与历时的知识便在整个城市空间中鲜活起来,引导人们“沉浸式”地寻根城市记忆、感受人文端午。

  其次,该节是发掘与展示采撷散落民间传统文化的平台,也是联动相关城市产业发展的纽带。这是其赢得社会认同,保持生命力的另一关键。端午节在嘉兴的绚丽“绽放”,并非热闹三五天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一座城市如数家珍式的文化展示,是相关城市产业有机融合的结果。它不仅融入百姓生活,同时内嵌城市肌理,既是文化振兴的“软实力”,又是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可谓是开发民俗经济模式中的标杆。在“嘉兴端午·中国味道”的旗帜下,该文化节被塑造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古镇文化、江南风情的关键窗口。即使这类传统节庆资源的发展模式带有“荟萃式”与“凸显地方性”等不完美之处,如弱化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东汉苍梧太守陈林、东汉孝女曹娥等他地端午英雄叙事,再如忽略对凤舟、虎舟、麒麟舟等端午竞渡舟的讲述,但放眼整个城市的人文生态系统,其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共享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节庆民俗的城市传承之路,并无一成不变的万能法则。但从“共享”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依据嘉兴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要点:第一,与传统共享。在社会生活日益泛娱乐化的趋势下,依然需要保持对传统节庆的历史感与敬畏心。避免过度的商业化或资源化行为遮蔽节日本身的意涵和光辉。第二,与当下共享。共同缔造当下民众所需的华彩生活,才能为节庆注入持久鲜活的生命力。这正因为节庆不同于常日生活,它们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责任,是人们集体欢庆和共同体验的特殊时刻。第三,与世界共享。如今端午节不仅是华夏古已有之的综合性大节,同时也跨越了民族、国家以不同的形态在全球传承。通过倚靠所在地的文脉资源以及与他地文化之间的民俗谱系关系,可以为城市节庆提供更丰富的民俗知识、更多元的民俗体验。不仅是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俗,同样能在如此“共享”中赋予城市传统节庆活动更深远的意义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