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世间流芳,工匠精神永存
——专家研讨舞剧《青花》
栏目:探索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把泥土塑造流光溢彩的灿烂文明,一块钴料描绘白地青花的大千世界。素有“瓷中之王”美誉的青花瓷,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镌刻着千载瓷艺文脉。日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倾力打造的原创舞剧《青花》在昌南文化中心首演,以元青花瓷烧造、苏麻利青釉料的传说为大背景,讲述景德镇制瓷工匠在艰难困苦中初心不改、潜心制瓷的故事,展现赣风鄱韵、传承陶瓷文化、赓续厚重文脉。作为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花》如何以舞剧创作演绎千年瓷韵、传播地域文化、启发舞蹈教学,进而推动陶瓷历史“活起来”、陶瓷文化“热起来”?首演和以首演为契机召开的原创舞剧《青花》专家座谈会,围绕该剧的创作探索,思考延展开来。

  书写一首“哲理诗”,彰显“格物”的工匠精神

  “泥土在陶轮上飞溅,它在水里生火里变,飘过世人眼前,留在世人心里面。”江西民间调朴素悠扬的乐声中,海浪引向的辽远、瓷工谱写的执着、青花映衬的品格,皆在大幕开启舞姿生成动静互诉的意象中铺陈展开。以此“‘青花’之地”为序,舞剧《青花》用三次祭窑仪式递进式串联起“青花之缘”“青花经历”“青花极致”三幕和尾声“风景这边独好”几个篇章,写意勾勒出千百年来窑火不熄的动人图景,也流淌出诗意的创作追求。

  “纯粹”是湖北省舞协名誉主席梅昌胜为该剧提炼的关键词。在他看来,当下中国舞剧时现繁华豪华制作的大背景下,该剧反向而行,呈现出舞蹈思维、舞台空间和动作语言的纯粹。他希望该剧能以更加巧妙的结构展现青花瓷隐喻的民族精神。

  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感叹总编导的哲学思考:“努力、失败、探索、成功,成功获得幸福,幸福又遭遇灾难,这是对人生和世事规律的一种总体把握,这部剧承载了这样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对工匠精神主题的深化、提炼和表达。如果把它称作舞台诗,它不是抒情诗,也不是叙事诗,而是哲理诗,非常精妙。”叶青也对该剧层层递进地表达主题提出更高期待。

  “万素的创作特别喜欢将哲学思考融入其中。该剧中大量表现青花瓷工艺和劳作的舞段,除了教学意图,还内含一种重要的精神——中国人的格物精神,中国的工匠精神我理解其基底就是格物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认识论中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情感和全部心血,甚至付出一生,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底色。”在提出对该剧结构提升期待的同时,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表示,剧中所有的形象都似乎处于既不具象也不抽象的模糊地带,但恰恰是因为不太具象也不太抽象,才可能让心象更自由,让人看到不同或引发不同的感受。

  这样的呈现,或许皆源自该剧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一级编导万素的舞剧观念和方法论:“舞剧之中的‘舞’和‘剧’不分开认知和理解,才能形成‘舞剧’之概念和方法,而非‘舞”和‘剧’之二元论。而是通过材料、形象、语言、表达方式及形式角度相配合,形成具有元素化的视觉属性之‘性质’,构建不同关系和统一性,完成整个舞剧的结构布局及舞剧语言表述的隐喻、象征和意象-意味-意境的舞剧核心。”万素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主张来表达作品“青花世间流芳,工匠精神永存”的核心内涵。

  生成一种“气韵之舞”,传播“赣风鄱韵”的地域文化

  无论是做瓷惜瓷的瓷工,还是挑瓷运瓷的挑夫;无论是男女群舞演绎“泥性”,还是女子群舞表现瓷型“描绘”;无论是表达制坯、揉泥、做坯、印坯、利坯、接坯、剐坯等工序,还是展现试照、淡描、混水、圆雕、刻花等环节,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或具象,舞台上丰富的舞蹈形象中,时见赣南采茶的“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等民间舞语汇的当代转化和语言构建,以及传统赣剧元素和江西民间小调等素材的当代表达。

  “这部剧实实在在地在舞台上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卿青表示,“两创”实践基于青花瓷的题材选择,正体现在将舞蹈本体探索付诸于动作语汇层面,即剧中大量江西民间舞蹈动作完全被化为编导的一套现代性语言,让观众的注意力被自然流动和变化的、出其不意的动作语言所抓取,令人耳目一新,也让创作走出了许多舞剧囿于地方舞蹈语言或课堂上的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套路化舞蹈语言运用的几种固定模式,形成了地域舞蹈语言现代性转化的突出亮点。同时她也期待该剧加强对“青花”美学安静一面的呈现。

  在江西省文联原副主席余达喜读出的作品辨识度中,舞蹈语言是重要方面,“舞蹈语言大量运用了江西的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等,关键是运用恰当不留痕迹,甚至不需要舞台灯光的渲染,只靠舞蹈就赢得满堂喝彩,这种语言识别度和其他舞剧是有明显差别的”。

  在张萍看来,万素的编舞理念和方法是贯通的,比如作品所有舞段中,能看到少和多、简和繁或限制和放飞的关系,其动作语言总会有重要的素材源头且不离这个源头,比如剧中采茶元素作为核心素材依据和重要坚守。同时,因其舞蹈韵律美学追求气韵的主张,使她会用自己的律动审美来加持所有素材,形成气韵贯通的语言构成。而事实上,万素坦言自己对舞蹈本体和审美追求恰恰是:“强调意识,即身体意识、心理抽象意识、身心一元之意识和潜意识,成为空间意识至整体性的‘气韵之舞’。”

  形成一个“教学闭环”,实现“从讲台到舞台”的创作延展

  在教学相长中传承文化,是该剧艺术总监、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郭磊七年前开始策划该剧时就笃定的核心诉求。而这一诉求让业界同仁们深深感受和感动着。正如南昌师范学院副校长刘永红看到的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教学剧目,《青花》实现了从传统的育人到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人,这种蝶变或许比剧目呈现的意义更大。”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研室主任杨越为自己的母校师生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佳作而感动和自豪:“我看到了万素作为老师的责任心。没有好的舞蹈身体是很难达到舞剧表达要求的,所以她的创作首先进入了一种教师的状态,创作也内含其深入思考,如何让老师带动学生,该剧起到了示范作用,老师和学生在创作中一起实现了一种‘涅槃重生’,这对于学院的意义非同寻常。”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海认为,来自北舞的郭磊、万素两位资深舞蹈人以教育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让该剧的创作既是讲台也是舞台,形成了从教学到创作的闭环实践。如盐溶于水般把采茶地域舞蹈元素融入剧中角色表达和情感传达是非常难的转化,其中既有守望乡土的意涵也形成了作品的时代和地域语言,这种转化也是舞蹈语言从教学到舞台功能的转换。所以,虽然采茶素材的语言转化依然有可完善的空间,但仍然颇具启发。

  曾担任艺术学院舞蹈老师和艺术院团团长的海南省舞协名誉主席彭煜翔直言,该剧以鲜见的师生同台的方式演绎,其意义和青花瓷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吻合的,大家共同创造真正属于本地域的艺术作品,这种精神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瓷文化精神。同时,师生以这种方式传承这种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美,意义非凡。

  郭磊透露,从最初策划到今天问世,他始终是怀着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期待和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来把控,即作品对人才培养的检验标准、示范意义、人才展示、舞蹈本体表达突破和地域舞蹈人才队伍淬炼,以及学院研教研学精神传承等。“我相信通过这个剧的排演,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公办综合性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老师、学生满满的都是自豪感,而且会一直演下去,传下去!”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