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空间展开的可能性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首批《啄木鸟文丛》,是文艺评论参与、助力、推进文艺发展拓宽空间的记录与见证,也是中国文艺评论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的具有见证性的成果。
一、文丛出版有利于促进文艺空间的不断打开和展开。
首批文丛由9位来自各个艺术门类和不同地域的作者作品集成,代表着各自所在艺术门类理论与批评的前沿水准。文丛各评论集都广泛涉及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有观察、有思考、有分析、有总结、有批评、有透视,普遍具有长期跟踪写作、及时评论作品、深耕文艺现象的特点。它们反映了文艺发展的新时代的特征,体现了文艺评论在新时代文艺发展中的理论思考、评论进入、创作引领的历程,代表了评论界在新时代的努力、成绩和贡献。
二、文丛诸评论集展示了文艺空间的新格局。
文丛诸图书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展示了新时代文艺空间的气象和景观。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美学及其文艺批评的哲学空间。张晶的《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名义》,既从中国传统美学展开其理论的丰富性,又密切关联当下文艺发展的精神力量,以丰厚的学养拓宽了文艺的美学、哲学空间。二是围绕文艺人民性主题,打开了文艺发展的时代空间。文艺的人民性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更具有历史发展中的时代性。范玉刚的《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彰显了文艺评论对重大时代命题的担当和作为。三是曲艺评论、网络文艺评论,弥补了弱势批评的不足,增加了文艺新业态的批评力度。孙立生的《曲艺的嫁衣给谁穿》,是来自曲艺创演一线的曲艺评论写作。在曲艺创演持续被关注、被议论的时候,曲艺评论声音弱小乃至无力。孙立生是持续为曲艺发声且具有相当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曲艺评论家。胡疆锋的《云游于艺——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经受了网络文艺海量阅读的考验,既犀利、又准确,为文艺新业态匹配相应的文艺批评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四是地方文艺批评展开了文艺的在地性、地域性空间。蒋祖烜的《湘文艺评》集中评论湖南地方各种文艺,是一地文艺发展的全景呈现,既有地方特色,也有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意蕴。其他来自江浙等地的作者文集,既有地方文艺的国家贡献和中国高度,也有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文艺在地性和接地气经验。
三、深厚性与新锐性相得益彰,展现空间广度。
文丛各书由老中青三代文艺评论家组成,代表着新时代评论家的批评风采。一是理论上的成熟与完成度。美学、理论、文学、影视、美术、曲艺、书法、网络文艺,都被评论家们给予深刻的书写。理论的主体性、话语的中国性,在作者们具有的文化自信中流诸笔端。理论的自主和自洽是文艺评论自立的精神支撑。二是新锐批评家的敏锐与开拓创新。戴清的《剧潮之辨》、李松睿的《与时代同行的文学评论》、胡疆锋的《云游于艺——网络时代的文艺批评》,都透露出年轻一代批评家的敏锐和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他们敢闯新领域,敢评新现象,敢提新思想。三是政治高度与文艺批评的专业深度。文丛的所有作者都在其批评文章中显示了思想性的政治高度,家国情怀与文艺情怀的水乳交融,立德、立功、立言的统一,批评的人民性、历史性、美学性、艺术性的统一。以精到的特定艺术门类的专业深度与批评家应有的思想哲学高度相匹配,实现了文艺批评的新境界、新展开、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