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
栏目:阅评观点
作者:傅道彬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

傅道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批评,一个时代也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批评话语。《啄木鸟文丛》,体现了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构建的积极努力。

  本次《啄木鸟文丛》首发的9部作品包括李松睿的《与时代同行的文学评论》。“与时代同行”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理论追求,也是中国式文艺评论话语构建的历史出发点。艺术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敏锐的神经,伟大的艺术创作总是汇聚时代风云,与社会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与时代同行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也必须直面现实,解答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时代和理论问题。

  鲜明的时代性是本次《啄木鸟文丛》的重要特色。戴清的《剧潮之辨》特别注意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发展演变,分析电视剧创作中的精神镜像,描述电视剧发展的“精神频谱”,始终保持了对电视艺术创作的现实关注和理论清醒。胡疆锋的《云游于艺——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则注意到网络时代的艺术批评,出现了“云游于艺”的历史转向,这样的理论视角显示了“新媒介艺术批评的创造性生成”。

  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构建,是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人民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理论主张,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艺论述的核心语词。范玉刚的《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强调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敬畏之心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以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人民性与现实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入选本次《啄木鸟文丛》的《思者无疆》(衡正安著)、《挹清芬》(王宗英著)、《湘文艺评》(蒋祖烜著),或从具体的文艺形式解读、或从地方文艺的现实分析入手,显示了批评的具体生动和现实活力。

  与时代同行的文艺评论话语构建也是基于历史传统、并具有世界目光的。张晶的《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名义》特别注意“中华美学精神”对建立中国式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历史传统,更是一种现实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它来自中华文明远古,却又活跃于当下中国人的审美生活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性的审美意识的精髓和灵魂。”

  文艺评论的语言问题,也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构建的重要问题。文艺评论的话语应该摆脱一般理论阐述的抽象板滞,而更具有现实的具体性和表达的即兴式特征。这一点上,《曲艺的嫁衣给谁穿》(孙立生著)的语言表述特别引人注意。他的《马季:因为“逗人乐”,所以“逗己哭”》《鞠了一个躬,学了四个字——与赵连甲先生的“师徒情缘”》《“见高人不能擦肩而过”……——一个山东人眼里的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均》等,与他笔下的艺术家一样活泼生动、诙谐幽默,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语言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刻的思想表现。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显示新时代的思想敏锐,也应该呈现新时代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