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大批文艺名家的不断涌现,需要大量高峰作品的不断推出,需要新时代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是文联系统发挥“两个优势”,出人才、出作品,引领行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工作载体。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常设全国性文艺奖项占国内常设文艺奖项总量的63%,备受社会关注、行业期待。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文联文艺评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把握,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改革。2023年,按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中国文联聚焦“持续深化文艺评奖改革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推进奖项调整优化,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成果宣介运用,提升评奖质量效益,着力强化奖项权威性、含金量和影响力,切实在推出优秀人才、推动文艺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回应行业呼声,优化奖项设置,加强激励引导作用
2023年6月18日,来自安徽的摄影家张崇岫缓步走上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颁奖舞台,此时他已经94岁高龄。作为曾经的新四军战士、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他曾历经炮火硝烟的战场,但当怀抱火红的证书时,他像孩童般爽朗地笑了,并向在场观众鞠躬示意:“谢谢各位了!”这是让摄影人无比激动的时刻,张崇岫和摄影家蒋铎共同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文联设立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成为2023年行业瞩目的一大喜事。之所以说是喜事,因为对老艺术家的隆重表彰是文艺界共同期盼、众望所归的大事好事。一年来,戏剧家赵燕侠、徐棻,电影艺术家达式常、翟俊杰,音乐家于淑珍、铁源,民间文艺家杨先让、郎樱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每次颁授的高光时刻,观众都会自发起立致敬,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有了这个奖项,不仅是表彰致敬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激励逐浪前行的后辈,在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精神感召下潜心创作、攀登高峰,去更好践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设立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是中国文联通过深入调研,回应行业呼声,推进文艺评奖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2023年,中国文联党组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一主线,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大、范围广、层次多、力度强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持续深化文艺评奖改革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调研伊始,调研组便明确了奖项设置的科学性、评奖实施的规范性、评奖结果的示范性三个重点方向,走“深”做“实”。通过听取上级主管部门、奖项承办单位、省级文联、评委专家代表、获奖者代表、媒体记者意见呼声,收集建议118条,逐项提出对策,一边调研一边优化调整,推进改革第一时间落地见效,除设立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奖项设置也得到优化完善。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音乐行业唯一专业奖, 2015年评奖改革取消了创作类评奖,仅保留部分表演类项目评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钟奖对创作的激励示范引导作用,也无法全面评价表演类项目,业界专家关于优化调整的呼声不断。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并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金钟奖设置创作类评奖,对表演类项目进行扩展,既回应了行业关切,又为实现文联所属奖项的科学性设置、更好推动创作提供了积极借鉴参考。
聚焦评价标准,提高评审质量,彰显权威性公信力
2023年11月4日,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现场,手捧金鸡奖奖杯,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动情地说:“几十年拍摄的辛苦、创作的艰辛,此时此刻烟消云散。这个奖项属于一起创作的同仁们,热爱电影辛苦创作的同仁们。”本届金鸡奖报名影片179部,基本涵盖了年度各类型佳作。经过评委会评审,以中国美学讲述中国故事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流浪地球2》、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以东方审美传递盛唐文化魅力的《长安三万里》等榜上有名。与此同时,程耳、梁朝伟、何赛飞、李雪健、黄米依、刘晓世、孔大山等一批潜心创作的电影工作者,分获各单项奖。从评奖结果上看,本届金鸡奖评奖牢牢把握导向,秉持“学术、争鸣、民主”原则,遵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评价标准,为电影艺术创作树立了优秀标杆,彰显了奖项的权威性公信力。
2023年,中国舞蹈荷花奖迎来了古典舞、舞剧、当代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一次整体专业检阅。获奖作品如古典舞《散乐图》《觉》以发现的眼睛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舞剧《红楼梦》为文学名著的现代化艺术表达探索了新路径;民族民间舞《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将传统民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江南》运用环太湖地区的汉族渔篮花鼓、渔篮虾鼓等民间舞进行创作……透过一个个具体的获奖作品,不难看出荷花奖评奖中贯穿的鲜明评价标准:新时代舞蹈创作,必须坚守本体、立足当代、激活传统,恰当融入现代化艺术语言结构、舞台呈现,才能更好地打造有质感有品相的当代佳作。
把握评奖导向、坚守艺术标准,文联所属奖项作为行业专业奖专家奖,有效激励引导了相关领域的探索创新。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获奖作品中,武权的皮雕剪刻作品《留给春天的种子》以皮革为载体,结合多种皮革造型工艺,创新利用雕塑语言加以创作,成为一件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艺讲本土故事的作品;曾万春、陆汉荣、朱淑平的剪纸新作《潮风百韵·一剪千华》将潮州木雕、石雕、嵌瓷、潮剧、大吴泥塑等艺术元素巧妙融入剪纸创作之中,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潮州文化的底蕴……本届山花奖评奖,落实“两创”精神,关注主题立意,强调技艺匠心相融,展现了民间文艺发展的时代特色。
评奖工作的权威公信源于坚持导向标准,也源于不断完善机制、优化举措。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各奖项认真研究章程细则、评委库管理规则、纪律监督方式是否要再优化,现有机制是否足够防范“跑冒滴漏” “人为干扰”等隐患,是否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评委履职情况是否维护了评奖的权威性专业性规范性。中国舞蹈荷花奖优化初评机制,“背对背”审看遴选+集中讨论投选,较好避免了人为干扰;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抓实评前培训,强化专业学术意识、纪律规矩意识,把问题摆在桌面上,金钟奖还在各子项分组增加一名专业监审,起到权威把关作用。
加强成果宣介,扩大覆盖影响,强化奖项传播力引领力
“40年,人不惑,但对于奖项来说,正年轻!”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活动上,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如是说。40年,726位戏剧家摘得梅花,涵盖65个传统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滑稽戏、舞剧等戏剧艺术门类。如今“梅花们”逐渐成长为各院团的骨干、各剧种的翘楚、各戏剧艺术门类的领军人,也成为传播艺术、传承梅花精神的有生力量,可谓是“汇作梅海竞相开”。举办纪念演出、专题座谈的同时,中国剧协还发动各省团体会员联动开展纪念活动,为梅花奖40年做了一次全面的总结,覆盖影响不断扩大。
新时代赋予文联评奖工作的任务和挑战,既包括如何扩大覆盖面影响力,也包括如何更好强化奖项传播力引领力。借助网络力量,开展评奖赛事直播已成为常态化工作模式,深受各方认可。比如,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终评展演及系列活动发布会等,均依托合作客户端、视频号开展直播,累计观看百万余人次,努力打造梅花奖标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全国直播观看量约2300万,触达人群不断增大;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结过往经验,提升直播品质,各场次音频信号均采取高清立体声,还原现场听感,29场活动直播观看超出上届近亿人次。
在持续优化基本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评奖管理职能部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会同中国舞协、光明网,为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专门设立直播“第二现场”,进行创新示范探索。此举改变以往评奖直播仅有画面信号的传统模式,邀请顶尖舞蹈专家同步线上评论分析、解析审美趣味、分享创作经验,形成与网友的积极互动。经统计,3场终评赛事活动的全网传播量达百万,完成了一次推动评奖深改、宣介创作成果的有益探索。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强化传播力引领力的重要增量。在短视频的传播样式上,中国舞协大胆创新,动员参评队伍录制报送参评预热视频,开创性推出《幕后探“荷花”》报道,深入台前幕后,以不同群体视角,“揭秘”舞蹈工作者与荷花奖一道精心打磨作品、追求艺术高峰的幕后故事,获得关注好评。中国音协策划“遇见金钟”品牌推广,邀请评委、获奖者走进城市地标、走到百姓身边。中国音协副主席、歌唱家廖昌永的快闪视频一经推出,立刻登上抖音平台热搜榜首,产生巨大声量。配合各艺术门类评奖工作,文联创设“艺苑百花”抖音、视频号,持续开展评奖成果、名家风采、创作经验的内容推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中国文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起来,持续深化文艺评奖改革,牢牢把握奖项设置科学性、评奖实施规范性、评奖成果示范性三个方面,不断优化完善各项制度机制,以规范促示范,推动文艺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在抓好年度各项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同时,还将依托重要时间节点,专题开展新时代文联评奖成果展示,努力以更良好的姿态,发挥评奖激励引导示范作用,在继续推动新的文化使命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