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追风者》:
金融+谍战,拓展的不仅是题材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金融+谍战的类型切入,以“沪飘”青年魏若来的成长为主线的电视剧《追风者》近日播出收官。这部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同步播出的剧集,央视实时收视率峰值突破2.66%,全网正片播放市场占有率超过21.6%,成为了爱奇艺今年首部破万剧集,也是爱奇艺首部破万的谍战剧集。近日,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追风者》研讨会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该剧总制片人戴莹谈到,这部电视剧的用户画像超出以往同类谍战题材以高龄男性为主的范围,女青年群体占比达到了65.45%。启蒙影业总制片人、本剧总制片人张书维也提到了不少网友看完这部电视剧的反馈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去看书了解那段历史”,这让他们这些电视剧人倍受鼓舞。

  导演姚晓峰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他问道的心路历程。在创作该剧的过程中,随着创作方向的不断调整,他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也越来越明晰。“刚开始是谍战剧,后来变成了个人成长剧,最后变成了信仰的历程。”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某种东西经常会把自己感动得激情澎湃、热泪盈眶。“那个年代的共产党人为理想牺牲、前赴后继,特别像沈近真这样的年轻共产党员,为了理想可以付出生命。”姚晓峰说:“整个创作过程中所专注的重点都被观众接收到了,这是让我很欣慰和感动的。”编剧翁良平在阐释主题时说,《追风者》遵循小人物大时代的创作理念,将主题内涵融入类型化叙事、典型化表达,以小人物魏若来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他从对国民党的信仰崩塌,到接触、走进,甚至最终不惜牺牲一切捍卫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魏若来、沈近真等的蜕变,又跟背后的时代洪流相关,也就是说个人命运与选择始终是离不开时代的,是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我想《追风者》能打动观众,其热血的气质和主人公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翁良平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强调,要打破类型片的禁锢,一定要把历史的、现实的生活当作整体来把握,要从生活的整体出发,去构筑情节、找细节、塑造人物。这部电视剧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和苏区在金融战线分别遇到了什么矛盾,在致力于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批有志青年的理想建构、信仰追求等。这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一项经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最大的突破点,是把革命放在了一个更大的历史场域中去表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和中央苏区的历史时空中人、事、社会场景、普通人的生活,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的书写领域,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叙事当中的人物类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该剧关注了当年中央苏区经济领域的斗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让观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是怎么开始、怎么走过来的。“这也是国民政府努力想要去重振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的一个时期。剧中出现了四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国民政府跟外资之间的斗争、上海滩跟南京政府之间的斗争,把半封建半殖民地一些社会大背景放到了故事当中来,增加了历史质感。”尹鸿说。《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该剧在叙事空间的营造上提供了广阔而生动的历史意韵和审美意韵,其中打造了典型的上海巷弄——七宝街,这些底层人物的命运生动展现了大时代对小人物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国民政府以金融整顿为名进行的股市并购和库券的发行,对老百姓是一种无差别的绞杀和收割,深化了主题的表达,寄予了创作者对众生的同情。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珊珊分析了《追风者》受到年轻观众青睐的原因:魏若来信仰的人生之路很有典型性、对现实很有意义。她说,魏若来跟现在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非常像,他们有一些知识储备、有天分、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正义感。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获知信仰之真是在一次次面对危难中得到检验的,信仰之坚是在枪林炮火中经受考验的,信仰之美则是将个人命运发展与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的。李京盛说,这部电视剧把革命的感召力变成一股力量,革命由一场风暴、一场运动、一场战争,变成了一种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只要心地善良、心怀正义的普通人,一旦与革命邂逅,其人生就可能发生转变,这就是革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