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曝光了数字藏品领域的一些乱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有人陆续投入数万元购买数字藏品,但因为平台强制置换,其数字藏品都变成“质押卡”。
报道中的这种图片藏品发行量很大,但价值不高,通常用于合成价值更高的数字藏品。并且它们无法正常交易,显然让投资者心痛。虽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不难看出,媒体曝光的一些数字藏品“套路”,其实就是赤裸裸的骗局,投资者以为自己买到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宝贝,其实是被忽悠了。
数字藏品的流行,与近年区块链的走红密不可分。正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才有了各种类型的数字藏品。但这一新兴领域可谓鱼龙混杂。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们的跟风心理和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盲目进入,再用一些迷惑性很强的话术,“稳住”投资者的脚步。等时间一长,即便投资者意识到自己深陷泥淖之中,也很难抽身了。
比如,有的数字藏品平台,只让人在商家设定的交易平台上交易,且只能使用平台特有的货币。投资者想进入平台很容易,只需要将通行的货币换成各种平台的“XX币”,但想把“XX币”兑换成人民币或美元,就很难。换言之,就是“进来容易,出去难”——这显然有诈骗之嫌,不能自由流通的“货币”,就很难具有长期交易的可能性,与之相关的数字藏品的“价值”,也不具备真正的市场通行价值。
媒体曝光的炒作价格、虚假宣传、诈骗等问题,在现实中不时出现。这些圈套看似复杂,其实底层逻辑是很简单的。人们内心越贪婪,越渴望一夜暴富,越有可能上当受骗。反而是那些对于数字藏品始终保持“佛系”心态的投资者,才有可能感受到数字藏品真正的价值。
数字藏品内在价值之一,就在于稀缺性。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的数字图片,即便可能看着有点像,但没有一张图是完全重复的。这就让数字藏品在技术上具有了不可复制性,而这正是其收藏价值的来源。
一些数字藏品也寄托了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也是其内在价值。虽然数字藏品看似设计门槛不高,但一些真正潜心耕耘这一领域的专家,还是会找到一些知名艺术家来合作。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赚快钱,会利用AI来做艺术藏品,但其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往往不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也更容易得到版权保护,由此也增加了数字藏品的内在价值,有助于提升其市场交易价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藏品的艺术价值和风险性都不可忽视。前者让人们看到数字藏品在未来发展的前景,对这个领域可以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后者则让人们更清醒地看到这一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行业的自我净化,让更多人感受到数字藏品的价值,而不是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目前,我国有关数字藏品的法律还不够完善。虽然《物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护交易双方的权利,但毕竟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些人也会趁机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让受害者难以维权。对此,相关部门还应该尽快弥补法律的漏洞,制定相应的法规,让数字藏品行业在一定的规矩之下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民众对于数字藏品的认识,也有待科学化、合理化。如果人们能少一些对于数字藏品的盲信,多一点理性的思考,能够合理评估其中的风险,再进行适当的投资,才能减少风险。
在真正了解数字藏品相关知识和市场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再去投资,才有可能获得想要的东西。其实,对多数不善于投资的普通人来说,还不如静下心来,用淡然的心态去欣赏数字藏品的内在价值,反而能感受其中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