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小成本电影
需要兼顾完成度、创新度和话题度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晶雯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影协“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认为——

做好中小成本电影需要兼顾完成度、创新度和话题度

  近年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表现出积极的创作活力,不少影片频频破圈,票房表现不俗,然而从创作生产到营销发行,中小成本电影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点。为吸引更多力量支持中小成本电影,助推更多精品力作产生,近日,由北京影协主办的“中小成本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来自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生产、营销发行、艺术评论等各个环节、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中小成本电影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进行剖析,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影协“影苑沙龙”系列研讨会的首场研讨活动。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良学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北京影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杨萍主持。

  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导演李睿珺认为虽然部分中小成本电影在经过网络平台传播后取得一定的票房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小成本电影仍存在发行和票房回收难的问题,他希望能给更多中小成本故事片长线放映的机会去进行口碑传播。“中小成本电影的难点和痛点背后其实代表着年轻创作者的困惑,当下存在着类型表达和作者表达混为一谈,以及优质剧本储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平台腰部内容出现断层。”在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看来,实际上市场对于中国好故事的表达仍然是“饥渴”的,创投应当为年轻人明确创作方向,并且给予优秀项目后续的资金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认为,对于创作者,相关部门、行业内部和投资人应当给予宽容和保护。同时创作者自身也应当勤学敏思,超越私人絮语和个体信息茧房,突破同行认知,尊重观众,尽力兼顾实现艺术创新和激发大众共情,创作生产“成色”好、“卖相”好的作品。

  中国电影报社副总编辑张晋锋认为,中小成本电影对于电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既是长期稳定现金流产品,又可以培育观众的常态化观影习惯和培养产业后备人才。结合近几年的影片情况,他总结中小成本电影要做好需要兼顾完成度、创新度和话题度三个“度”,同时追求精品化,在价值表达、题材故事、艺术手法和主创人员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都要寻求观众和市场的认同。在中影创意(北京)电影有限公司第一工作室经理谢瑾看来,中小成本电影涌现是电影市场成熟的标志,应当举全行业之力推动其发展。导演不能“野蛮生长”,而是需要系统化培育,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青年导演+成熟班底”的模式更有可能获得商业成功。

  导演刘晓世分享了自己从事军事科幻题材电影创作的经历,表达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环境的期待。作为创作者,他认为,要把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了解当下在发生什么。“将小众领域的独特体验和热爱运用到类型片创作中可能是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有益思路。”刘晓世表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认为,对于影片来说,成本不应和艺术创作挂钩,中小成本影片的商业成功个案不能看作规律,中小成本影片的分众化是实现价值的重要思路。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林丽宁表示,电影频道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在中小成本电影创作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精品化路线,鼓励创新,希望与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中小成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大影响力。

  张良学介绍了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影协扶持帮助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系列举措。他介绍,北京市文联品牌活动“双周影院”2023年4月启幕以来举办了20多场放映交流活动,主要放映优秀中小成本影片;北京影协连续举办五届的“筑梦北京”电影短片创作大赛和已进行十四届的“北京影协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为优秀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创作机遇。他表示,未来,北京市文联还将通过创作扶持和“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把优秀中小成本项目和有潜力的影视创作人才选出来、孵化好、送出去,推动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和优秀影视人才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