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戏剧生态中,青年戏剧人有着怎样的处境?更亲近于“市场”的青年戏剧创作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机遇?在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北京剧协共同承办的“青年戏剧创作的多样化与新形态”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创演一线的青年戏剧人道出了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和体会,让人们看到了北京“青年戏剧创作”新的活力。
“青年戏剧创作主题立意丰富,表现形态多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戏剧创作的类型。”正如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所说,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推动舞台艺术发展的利好政策,国有院团、民营团体等创演单位的创作活力被有效激发,青年戏剧创作者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戏剧作品,引发观众观剧热潮,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而在这群有梦想、有想法的青年戏剧人中,朱虹璇和她所创建的“话剧九人”格外引人瞩目。2019年时,刚刚离开校园没几年的朱虹璇从知名公司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戏剧人,热爱戏剧的她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剧的创演之中。然而,接踵而至的新冠疫情给了她的团队沉重的打击。“在最惨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投资方,我自己和几个制作人就是全部的出资人。”说起她所创建的“话剧九人”最初的艰难时光,朱虹璇回忆,在2022年上半年,剧团非常努力地争取各种演出机会,也只是挣到了一万块钱。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朱虹璇和她的同伴也没有放弃心中的话剧梦,这个从业者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戏剧团体,通过一步步地摸索,逐渐推出了《四张机》《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等一系列口碑佳作,靠着“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演出常常“一票难求”。有了戏剧精品,再通过一轮一轮演出加以不断打磨,“虽然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保障了每一场戏的质量”,朱虹璇介绍,高质量的戏剧演出使“话剧九人”进入了“财政健康”的阶段,自己的团队也确立了每年创作一部原创精品的目标。
“正视市场对作品的检验作用,把剧目交给市场和观众检验、评价。”这是北京剧协新文艺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杨乾武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在他看来,正是像“话剧九人”这样重视观众需求、通过不断打磨作品而赢得市场的团队,为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增添了活力。“应该下大力气去扶持有潜力的团队,让他们能够持续地去创作、去产出。”杨乾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