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艰涩岁月的理想主义之光
——电影《孔秀》观后感
栏目:品味
作者:何振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看电影《孔秀》,如同穿越光阴长廊,回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那段岁月。出身寒微的印染厂女工孔秀,婚姻不幸,艰苦备尝,却自强不息,在命运的风浪中挣扎,最终蜕变为一名作家。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意蕴深长,令人感慨系之。这部电影像一部艺术奏鸣的命运交响曲,给观众提供见仁见智的多元认知:文学爱好者可从中领悟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社会学者则可用以研究婚姻与家庭关系状况的变迁。

  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印染厂女工到作家,孔秀的成长和命运蜕变,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前进步伐。电影镜头的聚焦点,是当时那个年代一个城市“草根”的觉醒与追求,宛若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芒,从一个普通印染厂女工的命运变化,捕捉到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踽踽前行的脚步。

  电影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孔秀的故事,两次失败婚姻的情感折磨、工厂疵布事故的委屈、独撑家庭重担的艰辛、不甘沉沦的追求、沙漠泉水般的友谊、朝气勃勃的读书会……情节一幕幕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不动声色间,一个苦闷、纠结的故事渐渐演化为“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故事。观众从为孔秀的命运所忧、所苦到所喜、所庆幸,引发出对时代进步与人生命运的反思。由此发现,主创团队把孔秀的励志故事置于思想解放大潮的时代变迁中,言近而旨远,跳出了“杯水微澜”的小叙事。

  一个人物凝结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

  电影《孔秀》塑造出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强大的女性形象。孔秀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不头戴光环。她劳作,嫁人,生育……如果沿着中国女性千百年的惯性走下去,也就融进了那个模糊的群体。但孔秀在个人境遇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坚韧向上,心存梦想,宛如一棵顶开石头破土而出的小草。一方面,她的梦想被时代的潮水所触动、所激发,她选择读书写作,从而完成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她的奋发努力也汇成时代洪流。在这个意义上,孔秀是一个发现自我、张扬人性的“大写的人”,她的身上闪耀着新时期解放思想、追求理想的时代精神。

  但孔秀并不是“离经叛道”者,她身上散发着勤劳与善良的传统美德。孔秀在工厂里,不仅按时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还经常帮助同事解决难题;孔秀在女儿需要花钱治病且与第一任丈夫已经离婚的情况下,仍然尽力帮助他;在第二任曾对她家暴的丈夫致残后,她仍照顾他并为之送终;这期间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为了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勇敢地面对困境,甚至拒绝了心仪的追求者……勤劳与善良使她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成为一位内心强大的女性。

  一部充盈着艺术魅力的文艺片

  历史环境真实自然的呈现、静水流深的叙事方式、影像的诗意追求和细节的象征意味,构成了电影《孔秀》的艺术特色。

  影片在美术设计上通过刻画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城市的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家具、电器到服饰、发型等细节,到建筑、街头标语,再到流行音乐、诗歌朗诵,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影片采取分段叙事,不同段落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段落都娓娓道来,在舒缓的节奏之下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影片中,前半部分的沉闷压抑与后半部分的欢快悸动,是对新时期改革发展进程的象征性描绘。该片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将中国式传统美学和诗意表达呈现在大银幕上,并通过长镜头、大特写、慢推拉等手法,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影片的音乐设计也非常出色,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的乐器和音乐元素,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诗意和韵味。舒婷那首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朗诵,在影片中很占分量,它不仅是时代符号,也表现了孔秀创作热情的迸发,更代表了芸芸众生在新时期开启的春天发自心底的声音。

  此外,电影几乎每个片段之间都会有火车的轰鸣声转场。人们习惯说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影片所展现的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那座城市的生活现实,火车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火车的轰鸣声也回应了孔秀内心的挣扎、躁动和奋发,与女主的内心独白相得益彰。

  影片结尾,孔秀充满自信的目光注视火车轰隆隆驶过原野驶向远方。在作家孔秀眼里,这该是时代列车前行的象征。不能不说,电影《孔秀》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之后,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新时代的命题之际,重温并解读《孔秀》的故事,让理想主义的光芒照亮年轻一代的心灵,正是影片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作者系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