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特色路径 推进文艺繁荣发展
杨 俊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悉心领会、自觉践行,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不断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奋力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当前,需要提高加快文艺发展提质增效的紧迫感,多措并举,协调联动,着力开拓特色路径、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文艺新繁荣新发展。为此建议:
1.精准施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作型、实践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创建艺术专业博士、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特色机制,有效实施分类培养和原创项目驱动式实训。着眼于学校、行业和社会的融通互动,加快落实有效而多样的人才选拔、聘任、汇聚机制,内培与外引并重,思想引领与业务指导互益,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和“文艺思政课模块”,聚力培育德艺双馨、道技兼擅的文艺人才队伍。建议教育部持续优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效果评估体系指标,着力避免“高学历低能力”现象,遴选、建设一批艺术人才实践、实习、集训示范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作实践环节设计,夯实基本功,提升创造力,积累创作经验,同时注重进行审美品位、人文情怀和文化视野引导,促成艺术创意思维、创作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升华,造就“能创会演”“一专多能”的复合式、创作型、实践型高层次人才队伍。
2.加强文艺创作组织规划和顶层设计,扶持、孵化当代文艺精品力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社会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中宣部倡导积极打造“文艺服务重大战略”系列品牌,文旅部助推各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地高质量建设品牌文艺示范区、试验点,文联、作协推进实施“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文艺新发展工程”,集中优势资源,赋能增效,力推文学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建议文旅部增加助推文艺新发展新繁荣的平台搭建、项目设置和资金支持,鼓励以扎实的创新举措提升战略实施的创造力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创意激发力、社会影响力、文化辐射力,从而孵化和打磨造就一大批体现文化格调、时代华彩的精品力作,高扬中国精神、时代内涵与区域特质,为新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同时,有效激发文化、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增强重视文学艺术和美育的氛围,创作“叫好叫座”的优秀作品,开拓“多演常演”的市场空间,用文艺作品聚人心、暖民心、筑同心,充分发挥文艺和美育建设美丽中国、塑造城乡宜居环境及新时代人民新生活方式的中坚效能。
3.强化文艺评论的问题意识、积极功能,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持续优化文艺氛围、文化生态。深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大力弘扬批评精神,确立问题意识,创新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构筑良好的文化生态。建议中宣部统筹文旅部、教育部、文联、作协联合,着力创建、打造文艺评论新品牌,建设好文艺评论示范区、品牌基地。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应有的专业职能和社会价值,强化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独特作用,坚持不懈地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进一步聚焦新时代文艺发展实践,策划开展“文艺新观察”“舞台剧现场评”“微评论”“线上评”“圆桌会”“评论角”等系列活动,有效推动新时代文艺更好地融入当下、丰富审美、提升品位、点亮生活,协力促成基层文艺持之以恒地繁荣发展。
4.增强文艺的传播效力,彰显新时代文艺、美育的强劲活力和价值。建议文旅部和各级文旅部门进一步推动深化文旅融合,激发文艺“出圈”的活力和良性效应。秉承文化铸魂,坚持守正创新,敏锐感应互联网发达、融媒体发展的崭新时代情境,大力探索文艺传播路径的创新与拓展,有效打通文艺生产、传播、接受全链条。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和现代转化;努力推动艺术原创、创意经济、数智赋能,充分实现文化产业园区、艺术小镇、艺术家工作室的内涵式建设;注重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社会美育空间,达成线下实景体验和线上虚拟数字化相结合;完善艺术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衔接互促的新机制,从而实现活跃城乡文化整体氛围。着力推进文艺的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