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文纪实摄影的回归
栏目:观点
作者:徐渊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纵观全国摄影大展大赛、网络、朋友圈的海量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都是热门创作点、网红打卡地的所谓“美片大片”,这些作品在影调、色彩、构图等形式美方面极尽能事,美不胜收,但却让圈内专业人士审美疲劳,何也?因为这种扎堆跟风拍出来的“美片大片”,如同复制粘贴,千人一面,虽能刺激眼球,却难打动心灵。古人云:文以载道。这种浮在外表的形式美,显然难以载道,难以担起更高更深沉的艺术审美,只会助长摄影圈的浮躁化,让具有人文关怀、载道价值的纪实摄影日渐边缘化。

  快乐摄影无可厚非,但从快乐出发而衍生的沙龙摄影,其价值由于创作的同质化、作品的海量化,可以说不言而喻。而纪实摄影的价值,由于其创作的严肃性、独立性和个性,更由于其文献性、人文关怀性和不可复制性,相对而言,自然是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为纪实摄影独有的“彰显人性、反映生活、观照历史”的功效,使纪实摄影历久而弥新,甚至推动社会进程,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回归记录摄影,意味着我们要从热门景点转向社会生活,从组团扎堆转向特立独行,把镜头对准生活,对准社会,用影像为人民留影,为时代存照。所以,我们必须厘清摄影创作到底该表现谁、为了谁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只有表现生活、反映大众、观照时代,才能让摄影作品充满人情味、烟火气,接地气,有个性,才能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为时代所留传的精品力作。

  (根据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摄协主席、秘书长徐渊明在第十四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