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音乐剧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直至11月下旬,2023年度的中国演出市场上,180余部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剧共演出了近9000场,无论是剧目数量还是演出场次都创下了新高。
从驻演模式的开启看未来演出的趋势
音乐剧演出受到越来越多观众喜爱,成为了当前最受欢迎的演剧形式之一。纵观今年的中国音乐剧市场,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音乐剧的驻演场次已超过了巡演,形成了新的演出业态。在今年演出场次前20名的音乐剧中,除了中文版《剧院魅影》是巡演音乐剧外,其他都是驻场音乐剧。其中演出场次最多的《阿波罗尼亚》,在上海、长沙、成都、广州等多个城市同时驻场,截至11月的演出便已突破了700场,全年有望达到800场。而在10余年前,除了个别高成本大制作的音乐剧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实现过短期驻演外,中国演出市场上的音乐剧主要还是以巡演的形式存在。我导演的《王二的长征》等音乐剧,一年间在保利院线实现了近百场巡演,便是当时主要音乐剧演出模式的代表。
纵览西方现代音乐剧史,无论是《猫》《悲惨世界》等传世经典,还是《汉密尔顿》等艺坛新贵,其主要传播形式首先是驻场演出。也正因如此,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等音乐剧演出聚集地才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演艺中心。驻场演出不仅可使剧组免受辗转各城市、反复拆装台之苦,节省演出成本,也有利于在固定剧场内精心安装与设计舞台置景与视听设备,可以悉心打磨细节,提高演出质量。因此,从当前驻演模式的开启可以看到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趋势:音乐剧将成为演艺市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演出形式之一,不仅将引领都市演艺的“新时尚”,还将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从舞台空间的拓展看观演方式的革新
由于驻演模式对演出质量要求高,所以值得投资方花大力气对舞台进行精心打造,甚至通过对演出场地的重新改造创造出“环境戏剧”的空间。《阿波罗尼亚》被改编成“小酒馆版”前,是一部名为《我的家族》的韩国音乐剧,在首尔大学路的传统镜框式剧场里长演。“一台好戏”将其引进至中国后决定放在上海亚洲大厦的写字楼里驻演,开放式的场地有了重置演出空间的可能性,主创团队便决定将剧场打造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式小酒吧,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使观众参与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创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正是这样创新性的改编,从2020年8月28日首演开始,该剧在两个月内就实现了盈利,并一直热演至今。直至今日,《阿波罗尼亚》仅上海一地便演了800多场,全国共演出近1900场,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市场上的现象级“爆款”。
当下这一类驻场音乐剧越来越多,《灯塔》今年已演了500多场,《致命旋律》演了300多场,《小说》《翻国王棋》《嘿!亚利桑那》《桑塔露琪亚》《月亮与六便士》《新吉路的画材店》等作品今年也都演了200场以上。部分音乐剧还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成为当地的演出热点,如成都的《熊猫》、西安的《丝路之声》等。总体看来,驻场音乐剧演出革新了传统的观演方式,促进了沉浸式、半沉浸式的演艺新空间的诞生,增加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都市文化和城市娱乐的新热点。
从演艺产业的发展看城市文化的塑造
2023年,截止到11月下旬完成的近9000场中国音乐剧演出中,仅上海一个城市便占到5000场以上,音乐剧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到文化广场或亚洲大厦去看一部音乐剧,已成为上海文艺青年工作之余的风尚,也成为了外地旅客到上海游玩的重要娱乐选项。除了“一台好戏”,“缪时客”“染空间”等音乐剧厂牌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它们的作品不仅在上海大受欢迎,其影响力也逐渐从上海辐射至全国。在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等地,每晚都有50至60部驻场的小剧场音乐剧在上演,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凸显出海派文化“中西结合、开放包容”的特征。可以说,上海的文化土壤催生了音乐剧的繁荣,音乐剧的演出生态也塑造了其城市文化的新面貌。
近年来,北京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加快建设“演艺之都”。总体看来,北京的舞台演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就音乐剧来说,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还不够多,市场占有率也还有待提升。2023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最多的是上海,第二是北京,但其演出场次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随之而来,是大量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在京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音乐剧演员,毕业后远赴上海成为了“沪漂”。北京有全国最优质的歌舞类国家院团,也有充足的创制作人才,更有最早开办音乐剧高等教育的院校,因此要推进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北京潜力巨大。但音乐剧产业是系统工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制作,从研发到运营,都需要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只有充分尊重北京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尊重文化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尊重音乐剧的整合理念与娱乐精神;建立起健康的运营生态,北京的音乐剧产业才能在市场中蓬勃发展起来。
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人才优势,推出更多兼具艺术性与市场性的音乐剧作品;也需要不断拓展演艺新空间,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驻场音乐剧作品,让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现场演出的魅力所在。希望北京未来的音乐剧演出,能彰显时代风貌,充分和旅游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代表京味文化、京派文化的精品力作。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