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门客栈》火了,
为什么我还有三个忧虑?
栏目:中国新闻名专栏·艺苑走笔
作者:茅威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新龙门客栈》和越剧坤生刷遍全网,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破圈”。这个现象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悲情理想主义者”,《新龙门客栈》现象的背后,我又迎来了新的忧虑。忧虑的焦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我们不知如何分析《新龙门客栈》案例暴露出理论评论领域的薄弱。前几天,有家自媒体1998年出生的小女孩采访我。他们对传统戏曲并不了解,但却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对《新龙门客栈》案例做出了反思。在文章中,他们写道:“《新龙门客栈》火了,越剧乃至戏曲就真的火了吗?这种火到底能持续多久?《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的同时,其他剧目仍整体遇冷,戏曲大盘似乎并没有因《新龙门客栈》的爆火而提振。距离戏曲真正走进市场,还有很长的路。但《新龙门客栈》的爆火也向市场释放了一种信号,用户对戏曲仍有消费需求,只是需要以合适的内容、正确的方式与当下用户建立连接。这是一个精细化、个体化的漫长过程,也是当下的戏曲市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篇自媒体文章给了我不少启发。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圈内却缺少了讨论的氛围。纵观我们的评论与理论研究,还是习惯更多在作品的内容层面,从个人的审美情趣出发,评价作品的编剧、导演、演员以及作品的主题价值观等,而对于市场和传播层面往往缺乏评论视角。我曾说过,今天已经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传播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当下尤其不能被忽视。

  第二,从我们不知如何利用《新龙门客栈》的流量暴露出整体运营理念的滞后。互联网上那些年轻的戏迷朋友在形容这次“破圈”流量的时候戏称它是“泼天的富贵”。确实,在今天这个时代,流量就是富贵,也是一种价值认定。《新龙门客栈》的“破圈”,不光让网友惊讶原来有一天会开始抢越剧的戏票,也让网友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还有美丽的地方剧种。事实上我们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越剧”,也有无数像我们一样为之坚守、为之努力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利用好流量和趋势呢?正如理论和评论不能只停留于艺术内容的好恶判断,我们的运营理念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创作作品、完成演出场次,而是要尝试着眼于发现演员的魅力、剧种的魅力,着眼于让文化得以传播、让创作惊艳世界。坦白说,《新龙门客栈》是借助了上海一台好戏公司的运营经验,正如我一直说《越剧特别季》是一次越剧的“借船出海”。我们要转变观念,向更加成熟的行业学习借鉴。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是因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在我们的脚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惧怕学习呢?

  第三,从新观众群体的新凝视和关注中暴露出主流创作内容呈现上的匮乏。在《新龙门客栈》诞生之前,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对年轻人市场抱有一些幻想。而我们现在知道,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轻人的市场,可能都和我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那些新晋的粉丝,他们磕CP、自己做手办、自己画同人漫画甚至在网站开账号写同人文。他们驻扎在小红书、抖音、微博、哔哩哔哩,会拖着行李箱来看戏,会水泄不通地堵住剧院后台的门。他们可以刷10遍、20遍、30遍甚至50遍《新龙门客栈》,每次还能发现剧本和表演中隐藏的设计。他们在用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方式看戏,也在用一种我们完全想不到的方式交流。值得欣喜的是,很多观众不光看《新龙门客栈》,也会线上线下追看越剧的其他剧目。但总体上看,当下能够真正吸引他们的剧目还非常少。今天的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戏?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可能已然涉及到了艺术的本质问题。

  以前,我们习惯从圈子里观照圈子里,大家对于传统戏剧的创作理念是否已经落后于当下的时代这个观点,可能还持有怀疑的态度。现在从圈子外凝视圈子内,面对那些毫无艺术样式欣赏包袱的新观众,可能已经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梳理、厘清我们的创作和管理思路的时候了。对于“创新”,无论业界还是媒体,似乎一直存在一个误读,总认为它是属于一种无中生有。但实际上,戏剧是需要在剧场里和观众一起完成的,它应该是活生生的。

  对于《新龙门客栈》来说,我们似乎更应该去研究,它是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剧场里和观众一起完成的作品,还是仅仅因为演员漂亮或坤生的独特魅力才留住了观众。更持久的热度,其实是内容被市场接纳之后所形成的爆发效益,而非只是炒作流量得来的。传统戏剧总是在呼吁传承,但我以为,我们不能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力。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把电影移植成越剧的工作,而是对电影故事进行了许多原创性的改编,是传统戏剧对武侠精神的一次致敬。因为创造性带来了时代性,也获得了时代的认可。

  如果说《新龙门客栈》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的话,那就是鼓励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去创作,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命感。他们或许技艺还不够成熟,也缺乏足够的经验,但他们懂得当下的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戏,能够捕捉到与时代最贴近的语汇。

  (作者系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