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坛探讨新时代纪实摄影发展——
捕捉时代脉动,深耕火热生活
在人类影像历史当中,纪实摄影用它特有的记录性和真实性,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波澜壮阔,纪实摄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及期望。12月6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坛第二场,围绕新时代纪实摄影如何立足本土、传承创新,以“方向·路径·探索”为主题,就其叙事与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价值引领:确立纪实影像叙事的发展方向
纪实摄影的价值判定,不是简单的图文组合和表面叙事,也不是形式化和技术流的堆砌,而往往蕴含着摄影师对所处时代、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备受关注。浙江省摄协主席王小川提到了当下三大纪实摄影展——“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雷烨”中国故事摄影展和“高帆杯‘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并从展览中“伟大建党精神”“中国梦”“全面小康”“绿水青山”“抗疫精神”“共同富裕”等主题作品,总结出价值观是引领摄影事业发展的方向。王小川认为,摄影人只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才能在多维立体层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纪实影像的价值体系。
中国摄协副主席、湖南省摄协主席谢子龙则提到了湖南最近颇具影响力的“‘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主题摄影展”。他认为,摄影家以剖开时代横断面的细致观察,用多元化的影像记录和艺术创作展现了十八洞村十年蝶变的光辉历程,从多个维度以点带面地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叙事价值展示了出来。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卞永平以摄影家高跃辉专题拍摄北大荒人为例,谈到黑龙江纪实摄影的价值根脉在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为纪实摄影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些年,黑龙江摄影人也通过拍摄东北振兴发展的精彩瞬间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让纪实摄影焕发了新的活力。
聚焦身边:深挖本土才能更有特色
纪实摄影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徐渊明认为,“本土”是摄影人最大的优势所在,纪实摄影也必须紧紧依托自己的本土与行业。只有立足本土,关注身边,才有可能挖掘出有深度的题材。现在很多摄影人总认为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必须到县外、省外、国外,甚至是“两极”去,才能激发“创作灵感”。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采风是创作观念上的误区,只有新鲜感,没有生命力。许许多多摄影名家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好作品就在身边。
中国摄协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吴健多年来一直重点关注甘肃文化、陇原特色。他谈道,丝绸之路甘肃段上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题材广泛,给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带来许多想象空间和审美源泉,希望能够用光影艺术展现出甘肃文化的新气象,讲好甘肃故事和丝绸之路故事。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摄协主席黄平介绍了广西摄影师黄嵩和胡锦朝的例子。黄嵩多年来一直关注广西独特珍稀野生动植物,出版的专著《秘境守望——东黑冠长臂猿寻踪》,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胡锦朝则组织团队深入基层,多年来一直坚持运用田野调查和纪实摄影方法对广西少数民族进行本土人文地理摄影创作,他的作品也入选了“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黄平认为,正是这些来自于地域本土的扎实耕耘和深入挖掘,使广西纪实影像在叙事审美和融合发展上具有了自由和野性、浪漫和率性的鲜明特点。
拥抱技术:为摄影创作打开新的可能性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摄影生态和传播格局,也给纪实摄影的创作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摄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汪素分享了她对当下纪实摄影的观察与思考,认为当下纪实摄影的叙事风格更观念化、更学术、更具科技感,应当积极迎接视频时代、AI时代的到来。
中国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以自己的作品《当水城遇见水乡》为例,介绍了她在表现水乡周庄的景观特色时,运用了CAVE(洞穴)沉浸式多面投影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头戴式设备,却能产生较强的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宋靖认为,从数字影像、数字后期,到无人机、VR、AR,再到最新的人工智能AI图像生成,这些新技术其实可以成为拓展创作、启发思维的积极要素并加以运用,为摄影创作打开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