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戏曲传播的叙事形态
——从《戏曲青年说·灼见》系列节目说开去
栏目:钟鼓楼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多元文化消费和分众娱乐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优秀的媒介平台正日益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通过直播“走进寻常百姓家”到越剧演员陈丽君因《新龙门客栈》迅速走红,再到近期刚收官第二阶段的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被寄予新的期待,戏曲传播的叙事生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由CCTV-11戏曲频道《戏曲青年说》栏目推出的《灼见》系列节目,就是这一更新潮流里值得关注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这档节目于去年底试播并于今年正式播出,一年来收获了良好反响和广泛影响。它主打的是高端对话,但又带有鲜明的跨界色彩和时尚生活的气息——形式上,打破传统一桌数椅嘉宾对话的模式,走出演播厅而走进符合话题的相应情境当中,边走边谈,随意漫谈;内容上,选择深耕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家作为嘉宾,而嘉宾跟戏曲发生关系、启迪艺术融合的主题性和他们之间产生差异碰撞的话题性、合作交往的故事性,更是让节目面貌焕然生动。

  从京剧电影《定军山》到越剧演员“唱电台”,戏曲曾是最善于利用媒体技术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客观来讲,一段时间以来,戏曲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是渐渐滞后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着重于展示剧目节目本身。这是完整呈现和传播戏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比之剧场其现场感稍逊,比之其他娱乐传播又缺时尚感,中规中矩开场演播,难免显得老旧。二是较为注重展示角儿的技艺和风采。这同样不可或缺,是戏曲艺术规律使然,因为戏曲就是“角儿的艺术”,但其议题发酵、叙事展开的纵深较为有限,或者仅围绕角儿而往娱乐方向演进,难免缺乏戏曲传播叙事的自主话语。一定程度上,戏曲传播正面临着一个如何打通剧种、作品、人物、话题、生活乃至建立自身话语和叙事形态的问题。

  当我们回顾《灼见》系列节目持续播出以来的情况,就会发现节目所具备的特点非常鲜明且很有针对性和时尚感:一是以思立言,强调思想性和观点阐发,让戏曲传播更具自主话语。比如,主持人王宁和导演王晓鹰探讨“深刻的快乐”;剧作家罗怀臻和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回顾两人几十年的合作、共同重塑淮剧审美品格的思考与实践。二是以戏为媒,分解展示戏曲审美的生态逻辑,让人真正懂得戏曲存续和发展的文化生活底蕴。比如,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对话知名化妆师毛戈平,探讨戏曲与化妆中蕴含的东方美学;昆曲表演艺术家魏春荣和陶瓷艺术家白明探讨传统审美中“用”与“无用”的命题及其与戏曲、与生活的关系。三是以事传趣,注重讲好艺术和艺术家的故事,更好地吸引观众。比如,歌唱家吕薇对话自己的同学、评论家沈勇,讲述越剧对他们人生的重要影响;舞蹈编导邢时苗和昆曲表演艺术家谷好好回到他们梦开始的地方——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探讨舞蹈与武戏的关系。

  作为一档聚焦戏曲时尚表达、具有新锐气息的文化综艺节目,《灼见》的体例形式是不多见的;在当前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语境下,其实践探索不啻于给我们打开了传播维度的一个窗口,尤其富有启迪性。中华戏曲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本就有着一整套发生发展的地理文化逻辑和自成体系的生活美学风范,其传播显然不是展示作品所能涵盖的,也不是泛娱乐化的时尚综艺所能抵达的,而它的青春传播必然要体现出戏曲审美的主体品格、戏曲存续的生态逻辑和戏曲生活的丰富趣味。唯如此,传播才有内涵和温度,才能建立起主体话语并在戏曲的聚焦范畴内去吸引观众、引导话题和衍生趣味,进而营造一种戏曲涵养生活、改变生活的审美风尚和青春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