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人民教师树碑立传、传神写貌
栏目:艺林
作者:易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我本是高山》剧照

  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专家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等参加研讨。专家们从人物描写、主题立意、艺术手法,叙事方式、观众接受等多个方面对该片进行了全面评析,充分肯定了主创对张桂梅形象的生动塑造,赞许了影片对英模人物题材样式的创新,同时探讨了如何为电影的创新表达提供更好的舆论环境。

  仲呈祥表示,这是一部为在云南山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人民教师树碑立传、传神写貌的励志影片,其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更具美学魅力和艺术穿透力。“这部电影成功塑造了坚韧顽强的张桂梅校长形象,让人们感同身受地看到了云南大山里女孩的深层命运。”饶曙光表示,电影通过人物的行为叙述,展现了奋进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的展现真实、可信、可亲、可爱。对于网络上的相关讨论,饶曙光认为,对电影的评价还是要回到电影本身,尊重影片艺术的呈现和表达,为艺术家的创新表达提供一个更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空间。

  尹鸿表示,该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仁者无敌”的女教育家形象,而且加入人物前史,让整个人物更加饱满、厚重。电影主题积极向上且充满女性关怀,一个女孩考出去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这也是张桂梅精神的核心表达。尹鸿认为,这部电影将纪实性与诗意化的表达相结合,是一次电影创作的创新与探索。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表示,影片以写实和写意的手法相结合,描写了张桂梅校长坚韧的个性、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塑造了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片中三代传承关系的呈现,也意味着其从个体的英雄塑造,转到女性相互成就的自我觉醒。

  “电影十分感人,很多地方让人落泪。”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认为,《我本是高山》叙事追求一种深度的情感力量,没有一味地宣扬悲苦,就如电影中经过暴雨山洪以后,学生和老师达成精神上的共识。此外,该片最大的驱动力是张桂梅校长的坚韧,是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本性”的张扬,张桂梅校长完成了对于大山女孩“人本性”的启蒙。“海清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深刻地挖掘了张桂梅校长的崇高内心世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表示,演员海清鲜活地表演出张桂梅校长坚毅、执着、严厉又善良等多重人物性格,影片用诗意且纪实的影像语言和各种艺术手段抒写着对张桂梅校长对大山女儿们的深爱。

  张丕民表示,这部电影是对于典型人物主旋律题材影片比较好的尝试和创新,区别于传统英模人物的塑造手法,《我本是高山》找到了人物的真实支点。应对这一类型影片给予支持和鼓舞,让创作者充满勇气与底气地拥抱现实,拍出大众喜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