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省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的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近日迎来“巅峰之夜”。作为继“村超”之后又一文化盛会,“乡村超级碗”借助悠扬的歌声弘扬新时代民族文化,将流行音乐与民族原生态文化相结合,凸显了文化与情感、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心灵等多重话题,表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发展理念。
“乡村超级碗”延续了“村超”的比赛机制,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拔,并运用“线下+线上”形式展开宣传,进行线上直播,带着观众“云游览”,和村民一同参与盛会。那些表现形式多样、主题类型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言说方式、审美建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蕴。这些人们在辛苦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经意间唱响的旋律承载着他们真实的情感记忆。那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民歌生动细致地描摹出了关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
舞台上,人们用歌声共同演绎着“新时代、新乡村、新民俗”的故事,如来自南花苗寨的表达苗族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歌曲整体格调轻松、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儿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的吟唱中,表演者展现了男女相慕时难言的复杂感情。在场的观众也不由得被这种纯真的感情所打动,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展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敬酒歌》《五月蝉歌》《四季劳动歌》等传统歌曲和古筝版《奢香夫人》、自制歌曲《出来嗨》、国风舞蹈《折扇谣》等为整个活动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当地民众在演唱中将苗乡侗寨的美好幸福生活融入唱词之中,在沿袭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将民间歌谣、流行音乐、摇滚说唱等音乐“材料”相结合,形成一种“兼收并蓄”的美学范式,唱出了他们在建设美好乡村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苗乡侗寨新时代壮乡青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群像,并通过舞台上充满感染力与创造力的歌声,营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生动诠释了时代议题,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文化和情感的“共同体”。在这里,五湖四海的民众都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温度”,他们相聚于田野之中,在充满自然气息、生机盎然的乡间聆听当代乡村的“心声”。还有前往线上直播间的众多观众,他们依旧能在“村碗”中感受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盘歌及当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从日常生活到舞台表演,歌声中蕴含着当地民众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世间真挚情感的歌颂,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及以地方方言唱出的歌词,带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在“村碗”活动中,那些古巷、古桥、古码头勾勒出的山水画卷成为美妙旋律的韵脚。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芦笙舞、民族服饰、民俗节日等民族元素与现代潮流文化的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欣赏,那些“藏在大山深处”的优秀民族文化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于人们眼前,使人们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依旧能够领略风景宜人的秀美风光与深厚多样的地方文化。
民间歌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纽带。“村碗”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地方民族风情的展演,还建构了一条互通、共融的文化交流路径。有观众在观看“村碗”直播后受到启发,专门前往黎平县寻找创作灵感,试图从民族音乐资源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动听的音乐作品。而当地民众也在活动的举办中感受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从选歌到改编,从排练到表演,人们在一次次沟通中,加深了集体凝聚力与荣誉感。当地年轻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动学习民歌,并在演唱中完成对民族历史的现代表述和民间文化的再度呈现。
“村碗”活动跨越了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中的“地理阈限”,认识民族文化的艺术特性,明确其在地域文化和民间生态中的生存现实,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联动的方式挖掘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主动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发展路径。更为特别的是,“村碗线上直播赛”凝练了舞蹈、国艺、音乐等热门主题,以直播助力的方式激发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地方非遗保护的落脚点置于“民间”而非“庙堂”,深入文化肌理,在政策宣传与文化价值之间寻求发展的“平衡”,在尊重各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即以文化助力乡村建设,开辟出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发展路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村碗”经由歌声传达的那些民族文化的情感与记忆中蕴含着一种不断生长的新生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对建设美丽乡村有所助益,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与传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