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博物馆等积极探索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和夜间开放服务等,比如,北京市文化馆推出“文化馆奇妙夜”、白塔寺举办“白塔之夜”活动等。诸多探索,让深夜不再单单只是“深夜食堂”的主场,也成为人们感受文化、享受文化、体验文化的主场。“深夜文化食堂”的氛围正在形成。
如果说夜间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量,那么以文化消费为代表的多元消费,则是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夜间经济提档升级不可或缺的新增量。《“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夜味、夜玩、夜赏、夜购、夜养“五夜”消费,是商务部提出的“夜经济”形态。如今的夜间经济,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
随着消费水平提升,人们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础性消费,而转向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夜场影院、live house(小型现场演出场地)、深夜剧场、24小时图书馆等,成了如今青年人开启夜生活的常见选择。有研究显示,广州夜间打卡量最高的娱乐品类是演出。这些文化消费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满足人们夜间对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需求的更高期待,需要加大夜间文化消费的供给,文化场馆应是主力军。比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自开办市民艺术夜校以来,吸引、引导了众多零基础中青年群体走进艺术之门。市民完成培训后,又可带动夜市文化消费,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星火燎原”的转型。
北京市文化馆创新推出了“文化馆奇妙夜”活动,通过杂技演出、音乐会、文创市集、美术展览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对群众的浸润,吸引了更多人来文化馆。同时,北京市文化馆还打破了纯公益的固有文化思维,引入“非遗+文创”市集,既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又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遇。已经连办多年的“白塔之夜”,主题横跨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电影艺术、戏曲曲艺等不同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深夜文化食堂”不仅是幸福生活烟火气的剪影,更折射了一座城市、一个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发展“深夜文化食堂”,就要增加文化人才和文化阵地,让文化场馆培养的人才走向更广阔的夜经济区域。近年来,夜间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文旅集市、夜间文化街区,包括一些乡村也推出文化夜市,但也在供给上存在短板,出现同质化、审美疲劳等问题。这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增加供给的丰富性。比如,此前宁波镇海区推出“礼堂夜市”活动,各村每周一次在文化礼堂广泛开展夜学、夜演、夜练、夜议四大夜文化活动。为此,当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礼堂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低价购买、机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众筹等形式,推动乡村文化夜市发展。
总之,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促进“深夜文化食堂”的繁荣丰富,必将让广大消费者在“文化夜宴”中更好地品味生活的新需求,为城市和乡村带来新的文化氛围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