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化的成都意象:记忆形塑与文化展演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郦沄  来源:中国艺术报

  城市是一件流动的艺术品,在历史长河的激荡中生出属于自己的肌理。地方影视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彼此映照、渗透、影响。以乐天包容、安逸闲适之形象见于大众视野的成都,亦在近年呈现出现代时尚、科幻硬核的魅力,进而点亮“三城三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名片。从积淀三千年的巴蜀文化圣地到西部影视产业拍摄基地,成都作为诗意的文化空间和逐梦之地,亦在多部影视作品中被搬演。

  凯文·林奇在所著《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居民对于城市的认知虽各有不同,但“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意象叠合而成”。如胡同、京剧之于北京,西湖、评弹之于杭州,茶馆、熊猫之于成都。典型的城市意象于人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中积淀而成,既具高度的代表性,也会得到公众较长时间的认同。影视作品中的城市意象首先表现为城市的外在形象,如城市建筑、街头巷尾、自然风光等,它承担了观众对地域形象的记忆认知与空间形塑,因而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不可复制性,地标建筑甚而作为一种意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

  在聚焦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的国内新一线城市榜单中,成都已多年位居前列。 《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报告(2021)》也显示,成都居青年创业者期望创业城市全国第二。近年来,以成都为生活背景的影视作品(如都市爱情剧《爱很美味》、女性成长励志剧《做自己的光》、行业剧《紧急公关》等)中多出现了成都远洋太古里、IFS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城双子塔等商业综合体及武侯祠、锦里、铁像寺水街等历史文化景点。城市建筑与文化景观的并置呈现出古今交融、快耍慢活的意象特征;而这又投射在影视作品主人公对生活的选择上:“蓉漂”青年在爱情故事、创业经历、职场风云中的主动选择,引领着青春焕发、自我实现的新生活潮流,成就了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成都的美是立体的,现代化与烟火气和谐交织;而这恰好也成为不少影视作品的“新宠”。电影《我的姐姐》全程在成都取景拍摄,并运用大量的四川方言;电影海报中的“鸳鸯楼”则是修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共和村职工宿舍区;片中的城市街景还透出一抹西南的黛绿。电影《前任攻略3》中的取景地成都西村大院由五层环形空中跑道围合的庭院组成,是球场、步道、屋顶农场三者合而为一的创意社区,工厂风涂抹怀旧的新,艺术青年做着归隐的梦;富有江湖气的盖碗茶、慵懒的大熊猫、沸腾的火锅也在形塑着安逸休闲的民俗人文烟火气。

  不同地域的城市意象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方文化;而影视镜语则成为其书写与展演的画卷。巴蜀文化自古兼容并蓄、开放稳健,滋养着无数外来文化在此扎根发展。2023年4月,以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由成都文广旅局正式发布的新版旅游宣传片《问道·成都》便以虚拟角色“萝莉椒”在成都各地标寻师问道的历程展开,串联起道、佛文化与迎喜神、祭祀活动及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等多个成都元素,进而在元宇宙、XR等技术的加持下,打造了兼具动漫感、游戏感的赛博朋克风的未来都市意象,不仅俘获了大批90后、00后群体的认可,还入围第70届法国戛纳国际创意节。探究创制因由,其实不少年轻网民已将成都称为“二次元之都”;不啻如此,古蜀智慧的承继也为成都的历史发展打上了某种科幻、神奇的色彩——从中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诞生,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银河奖”“星云奖”等在成都的孕育,第81届世界科幻成就奖“雨果奖”在成都的发布,以及传统文化和科幻文化在《科幻成都,筑梦未来》《在成都预见未来》等影视片中交融展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影视化的城市意象是伴随城市化进程而不断延伸出的文化现象,它为大众认识城市、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别样的参照坐标。首届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蓉举办乃至成都的“网红”属性等,都佐证了影像化的成都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认同,继而在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都正以包容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成为影视行业的乐土;在光影交叠、空间重塑、世事变迁的镜头下,点滴片段融合流变为多样的影视景观,影视创作者们用“爱”的实践回答着“何以成都”的无限未来可能。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