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落幕,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名家新秀谈相声创演——
相声创作要抓住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不管相声的题材发生了什么变化,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就是相声中永远要有正面的、昂扬向上的、跟这个社会相符合的,或者是能够引导这个社会前行的事物,要有正能量。”谈起相声在当下的发展,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如是说。
不久前,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落幕。在日前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曲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承办的“用相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本届相声节的举办情况,全面梳理了当前相声创演实践中的成果和经验,探讨新时代相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风向。
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曲协主席李伟建看来,本届相声节呈现了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出现了女性视角的作品,相声《女神养成记》从女性大学生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活和人生规划;二是风格独特,比如相声《说实论俗》的表演风格极其有特点,完全颠覆了逻辑思维和聊天规范,为墨守成规的表演模式注入了新活力;三是技巧有所拓展,《演员的自我修养》让观众看到了青年相声演员对相声技巧的新应用,演员的诗词集汇也让大家看到了技巧内涵的新空间。“相声表演中诗词歌赋,作为念功也许缺少原创性,但是以这种方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实践,完全符合文艺发展的规律。”李伟建表示。
“规律”,是专家们说到相声创演现状时最常提到的词语。“青年演员必须要先守正,遵守相声规律。”北京曲协名誉副主席崔琦提到当下相声表演“唯包袱主义”的现象:在创作过程中要警惕“唯包袱主义”,包袱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要化用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侯宝林先生所言,“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可过头”。“在共同创作《学习简化字》《技术比赛》两段相声时,侯宝林先生就删掉了其中一些比较俗的包袱,同时又没有影响整个作品的演出效果,显示出相声大家对于作品品质的追求,青年相声创作者要以此为榜样。”崔琦说。
“就相声创作而言,本届相声节是受新喜剧形式冲击最大的一年,脱口秀、漫才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开始融进相声,这些新的形式可以尝试,但一定要遵循相声表演的规律。”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李涵说。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刘颖则认为,现在相声行业里有两支队伍——一部分演员明白相声、钟爱相声、追求相声艺术表达;另一部分人则是以带有“相声状态”的形式来表演,只有“相声状态”,缺乏“相声内涵”。“相声是有创作规律的,说学逗唱都有规矩。真正的相声演员是有功力、有艺术涵养和自我追求的。”刘颖表示,演员要去了解相声的创作历史和发展历史,扎实打好基本功。
“要创作好相声,传统一定要学,新的东西也一定要接触。”相声作家廉春明特别谈到了创作者对“当下”的关注:相声创作要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抓住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作品才能接地气,“相声是说唱文学,也是文学,文学就是人学,你不写人物,不抓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作品就是不成功的”。
“相声演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姜昆认为,针对当下相声创作领域的问题,一方面专业相声队伍要加强宣传和业务指导,引导青年相声创演者不断提升专业技艺;另一方面,相声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谈创新,要从传统相声中汲取营养,从相声名家的经典作品中学习借鉴,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为整个行业做好引领和示范。